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29阅读
  • 1回复

[其它]法拉盛:中国人在纽约——转自《读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iamty
 
发帖
89
C币
181
威望
5
贡献值
0
银元
13
铜钱
426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9-01

一 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他们相遇在纽约市法拉盛的街头。彼时,她22岁,他28岁。她来自中国,到美国留学刚满2个月,课余在美甲店打工;他家在墨西哥,两年前偷渡入境,为一家海鲜超市送货。他们互不相识,随着熙攘的人群迎面走来,突然彼此的肩膀撞在一起
  
  一
  
  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他们相遇在纽约市法拉盛的街头。彼时,她22岁,他28岁。她来自中国,到美国留学刚满2个月,课余在美甲店打工;他家在墨西哥,两年前偷渡入境,为一家海鲜超市送货。他们互不相识,随着熙攘的人群迎面走来,突然彼此的肩膀撞在一起…
  
  …
  
  可惜,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据街边监控录像显示,两人因碰撞发生争执,男人不明原因地暴躁起来,揪住女孩的头发,欲将她拖进街边小巷中强暴。
  
  女孩高声呼救,奋力反抗。男人兽性大发,抓起一根铁棍,朝女孩后脑猛击,一下、两下……鲜血四溅,喊声渐微,女孩蜷缩着倒下,男人顺势奸污了她,之后拎着铁棍,扬长而去。几十分钟后,男人被警察抓到。此时他烂醉如泥,全然不知自己的暴行。而女孩被送到医院,医生面对赶来的记者说:“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伤情,她的整个后脑都被打掉了。”
  
  案犯入狱,案情曝光,美国舆论开始了深度讨论,一个令人汗颜的问题被抛了出来:录像显示,罪行发生在人流稠密的街区,持续了近20分钟,其间有数十名路人侧目,竟无一人施救!这里是纽约,是法拉盛,人情冷漠,何以至此?
  
  又过几天,国内媒体开始关注此事。面对女孩用生命换来的质问,千里之外的国人倒显得更为敏感而尴尬,原因只有一个:法拉盛是中国城,见死不救的多是当地华人。
  
  二
  
  几百年前,法拉盛(Flushing)本是荷兰殖民地,后来随着纽约市的扩张,逐渐变为城市的一部分,与曼哈顿岛仅一河之隔。
  
  上世纪60年代,曼哈顿地铁铺到这里,从此由法拉盛出发,不出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纽约市中心。渐渐地,法拉盛成为进出曼哈顿的中转站。
  
  “9·11”事件后,纽约老中国城里的居民为了安全,成批迁移至法拉盛。他们在这里开餐馆,卖服装,搞运输,生意越做越红火,加上交通上的便利,偷渡客或移民大多在此中转求职,提供了大量劳力,不过几年时间,法拉盛的规模就超过了全美各地的中国城。在旅美华人心中,它的分量仅一例便能证明——在别处,中国人碰面会说,走,我们去中国城;在纽约,人们只说,我们去法拉盛!
  
  如果称呼“中国城”还有点客居海外的意味,那么“法拉盛”三个字,却在暗示一种堂皇而霸道的占领——在这里,你不会感到身在美国。
  
  首先,这里不会在某个街角立起造型矫揉造作的牌坊,上书“华埠”二字以强调中国城的存在,这里只会用铺天盖地的中文招牌,压得星巴克与麦当劳的广告牌抬不起头;这里不会为孙中山竖起端庄的雕像,不会有老福建或老广东盖起森严的会所公馆,这里只有小报摊,卖着手机充值卡,地摊上摆着《唐山大地震》的影碟,一美元一张;这里的居民爱讲普通话;这里的病人能挂上中医门诊的号;这里的《纽约时报》没销量,倒是一份名为《世界都在看中国》的小报卖得最好。
  
  其实,这些反客为主的民族符号加起来也只是陪衬,因为法拉盛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吃。
  
  且不说各家饭馆的口味有多么独特而地道,单是街头小吃就足以让人垂涎。这里不光有羊肉串,还有羊腰和羊杂,如果想吃板筋,人家会建议你再来两串脆骨。在美国,饺子不算稀奇,然而唯独法拉盛的才敢称“水饺”,因为别处的饺子皮厚馅薄,必须油炸才入滋味。在法拉盛,包子皮是发面的,馅儿是雪菜、香菇、冬笋或油菜的,猪肉大葱馅的也有,但多会做成锅贴,放在铁板上当街一煎,总能招来一堆食客。
  
  这些零食放在国内不值一提,但在美国遇上,何其幸哉!
  
  在留美华人眼里,法拉盛不只是一座中国城。在交通上它是枢纽,在中美文化之间,在全然各异的生存模式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华人遍布美国各州,待久了总会念起法拉盛;提及法拉盛,便要多说两句;路过法拉盛,绕远也要来看几眼,否则好像有亲不投、有家不回一样令人难安。
  
  三
  
  这里的行人,脚步太快;这里的车流,太密太急。见到红灯,我们习惯性地停下,身边路人推开我们,照直闯过去,回头撇下一句:“你俩是新来的吧?”迎着晨光,愣在街头,我们发现,对法拉盛的一切再熟悉,终究还是它的陌生人。
  一拐弯,正是她被歹徒拖入施暴的小巷。
  巷口,并排开着几间理发店。
  
  登门打探,理发的规矩也和国内一样,先是干洗掐穴,然后仰面躺下,后脑嵌入浴盆,又旋即被人托起,淋着温软的水流,倍感舒适。闭上眼,我和洗头师傅聊了起来。
  
  “前不久,这边有人被杀了?”
  
  “你指哪一个啊?这边经常死人的。”
  
  “是个女学生,凶手是墨西哥人。”
  
  “好像有,就死在前头,没多远。”
  
  “听说当时还有过路的,没人管吗?”
  
  “这个不清楚,嗨,总死人的。昨天马路上有个闯红灯的,也被迎面撞死了。”
  
  睁开眼,天花板雪白一片,脑子里也空白一片。师傅用雪白的毛巾为我包了头,人手不够,她也管剪。
  
  她说自己曾在温州做过多年的发廊妹,没赚到什么钱,便来了美国。我看她又管按摩又管理发,问她是否很辛苦,她不屑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哪里不辛苦?这边赚的可是美金,美死人的!”
  
  四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朋友向我们建议:“人心再冷漠,也请你笔下留情,好歹给我们点希望。”
  
       于是,我们撇开了批判“民族性格”的中文媒体,转而关注美国的报道。美国人认为,此事并不足以说明华人群体一定冷漠,作为论据,他们挖出了一桩曾轰动全美的凶杀案。
  
  1964年,一名美国妇女在自家门前被杀,案发时,左邻右舍曾有目睹,却无一人报警。事后调查发现,每个旁观者都认为别人会去报警,这样,救人的责任被均分了,致使人人觉得此事和自己无关。一个社会学术语因此被提出,以特指众目睽睽下的见死不救——旁观者效应。
  
  对于法拉盛女孩的死,我们固然可以做相同的解释,但录像显示,案发现场无人旁观,却有十余位视而不见的路人。他们对身边的罪行,只投去惊鸿一瞥,便加快脚步,匆匆离开,那神态就像突逢街头火并,只顾躲闪,绝不围观。
  
  比起所谓的旁观者效应,法拉盛案件暴露出的社会心态似乎更难揣测,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过路者效应。
  
  中国女孩、墨西哥凶犯、街边路人,以及为了理发、解馋绕路而来的我们,对法拉盛而言,全是它的过客。法拉盛的魅力在于此,法拉盛的残酷也在于此,它就像黄河,裹挟了千万吨游移的细沙,唯有不舍昼夜地疯狂流动,才可掩盖混浊乖戾的面容。在这里,任何沉淀,都是负担。
  
  对女孩的惨死,所有既定的社会学分析,都是徒劳的。相反,那名墨西哥凶犯在狱中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却令人过耳难忘:“我不记得自己攻击过她,这是残酷命运造成的。
  
  心理医生告诉我,当时我有可能攻击任何一位路人,不凑巧,我正好碰见了她……”
  
  不凑巧?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理完发已是中午,走在法拉盛街头,愈发难受。
  
  早听人推荐过:“只要不怕脏不怕热,那里有全纽约最好的小吃。”
  
  真佩服法拉盛人的想象力,竟能把小吃城封在地下。且不论通风消防,仅每日向地面搬运泔水,便是个浩大的工程。据说这里被卫生局年年查,年年警告,却年年依旧。对此,店家们早已习惯。他们将卫生罚款当做“保护费”,视美国政府为头号“流氓”。
  
  扯来两把折叠凳,在一家兰州拉面摊前坐下。这里的拉面5美元一碗,牛腩、牛筋、海鲜、鱼丸任选。下锅,捞面,浇卤,用的是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唯独面条是千百次拉成的,吸进嘴里,根根不乱,颇有嚼头。
  
  “冲您这手艺,生意该不错吧?”我抬头问店家。摇头电扇将他的额发吹起吹落。
  
  “嗨,本小利薄,没钱赚。”想想,又说,“好在稳定。再不喜欢法拉盛,你也得来,图的就是个吃呗。”店家把抻好的面条扔进锅中,腾腾热气四溢而出。他压好锅盖,下意识地把手贴在空调风口上,冲我抱愧一笑,说:“还不如电扇好使呢。”
  
  本来这里有中央空调,但因年久失修,送出的冷气远不敌聚拢的人气,于是家家自备电扇。至于空调为何不修,店家的解释是:再干几年就走了,费那事?我问打算去哪儿,他说还没想好,攒够钱就在美国定居,不够便回国,反正在这儿待够了。
  
  出了地下小吃城,隔街有人卖烤肉串。我们要了几串羊肉的,等待间隙举起相机,正欲按快门,便听摊主一声大喊:“嘿!我这儿不兴这个!”
  
  他是天津人,在纽约街头卖烤羊肉串有年头了,因味道正宗上过4次报纸,等第五次记者再来,他开始拒绝任何摄影采访。
  
  “每次一上报纸,第二天卫生局就来,说你堵塞交通,乱扔垃圾,烟熏火燎,污染城市……一次罚款,我俩礼拜白干。卖个烤肉串不求出名,实实在在挣几年钱就走人了,谁也甭给我宣传,这儿不兴这个。”正说着,炭火将熄,他卖力一扇,瞬间腾起一团裹挟着肉香的青烟,随风飘去,笼罩着身旁的墨西哥餐车,那里,冷冷清清。
  
  看他抢了墨西哥人的生意,有意问他知不知道一个月前,发生在中国人与墨西哥人之间的惨剧。转念一想,算了吧,表面上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其实谁会留意自己的前后左右呢?不是不想留意,而是没有时间留意,因为彼此都在想:就要走了……
  
  在空间轴上,人们是法拉盛的匆匆过客;在时间轴上,又何尝不是呢?
  
  六
  
  准备收起相机,却被身旁一位老伯叫住,主动请求拍照。
  
  十几年前,他在一家国企做机械维护,业余爱好摄影,如今的工作是在纽约街头散发小广告。
  
  发广告每小时挣7美元,一天8小时,一周7天,他笑着跟我说,这样每月收入1600元,拿出300元吃饭,300元租房,剩下1000元寄回国。他说,这相当于国内半年的工资。
  
  “没办法,儿子在澳大利亚读书,老婆下岗待业,全家都等着这点钱呢。”
  
  他来美国5年了,从没回过家,因为身份不合法,一旦回国就很难再回来。说到这儿,他一遍遍质问我:“你说我来美国容易吗?
  
  为了混张旅游签证,我一个孤老头子先去日本,再去澳大利亚,绕了地球小半圈,才让美国人相信我要周游世界……”
  
  “来美国的头几年,我把能做的都做了一遍:刷盘子,搞运输,送外卖……最后发现,就在法拉盛发传单最舒服。这里牛肉面5美元一碗,换在别处,我只能吃汉堡;这里不用说英文,换别处我得天天跟人家Howareyou。你说这里辛苦,刮风下雨日头晒,大马路上吸废气,没错,可换国内不一样?
  
  你说这里发传单看人脸色,可我伸伸胳膊就赚钱,换国内,别说伸伸胳膊,就算连命都搭进去,到了这把年纪,有谁稀罕你?”
  
  正说着,背后一家店铺的门开了,一个中年女人探出头来,瞪他一眼,转而对我们说:“看他,天天在这儿吃苦受累,还说美国这好那好。”
  
  “我苦不要紧啊,我儿子不苦就成喽。”说完,他也回头瞪那女人一眼,女人悻悻地回去了,他的脸上露出惨惨的笑容。
  
  他摆摆手说,不聊了,这女人是他的老板,正盯着呢。也许是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他又压低声音,叮嘱道:“注意安全,碰见黑人墨西哥人,绕着点走。前不久有个姑娘和老墨撞上了,仗着自己英语好,跟人争,结果呢?孩子,一定记住喽,在人家的地盘上,咱谁都不是!”
  
  听完这句话,我们突然对女孩的死,有了新的领悟。
  
  我们眼里的中国城,本是铺天盖地的汉语广告,是罗列街头的风味小吃,是旅途中不容错过的精彩一站,是通过这些,迎合心底那隐隐的呼唤:咱是中国人。然而在法拉盛人看来,这样的暗示并无意义。
  
  他们需要的不是记起“我来自哪里”,而是从此彻底放弃——放弃回家的念头,放弃固执的记忆,直到某天,连自己是谁都不再想起,却不忘相互告诫:记住喽,在这里,咱谁都不是。
  
  当对自己的存在已经淡漠,又如何对别人的存在负责呢?
  
  所以,在国内媒体对法拉盛华人口诛笔伐之际,我们想说,他们在成为看客之前,先是一群过客;他们在形成冷漠意识之前,先已丧失了意识;他们在发现有人需要拯救之前,先一步迷失了自己。与其
  
  苦苦追索本是同胞,为何见死不救,不如想想他们是谁,又在哪里。
  
  我们临走时,身后只剩残阳。当一切暗淡下来,才发现在女孩遇难不远处的马路牙儿上,孤零零燃着一支蜡烛,上面还系着一朵纸花。
  
  多希望它是为女孩点燃的啊,可惜并无证据。我们蹲下来,守着它,一时竟不知所措。
  
  蹲的时间久了,身旁的路人才稍稍投来异样的眼光。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fuyuanchen
发帖
240
C币
2113
威望
2
贡献值
181
银元
61
铜钱
65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01
唉~中国人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