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2阅读
  • 0回复

上海交大:创新机制建设一流青年教师队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huang880401
 

发帖
68
C币
79
威望
44
贡献值
9
银元
11
铜钱
289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16

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朱翃、仇逸)“我一直在英国大学进行科研工作,看到上海交大‘特别研究员’计划后,毫不犹豫地通过‘绿色通道’回国。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个正确选择。”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彭志科说。2009年回国以来,他已连续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成为一位青年学术领军人物。
如今在上海交大的讲台上、实验室中,正活跃着一批像彭志科这样的优秀青年教师。科学创新的人才引进、激励、保障和使用方式,使这里成为他们快速成长、放飞梦想的乐园,不断提升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优化青年教师队伍是关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学校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致力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与集聚效应,实现从人才引进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从2007年起,上海交大启动了“绿色通道”人才评审和引进制度,实行对优秀人才随时发现、随时跟踪、随时引进,为团队引进“开集体户口”;实行规范化与人性化的人才入校手续,专人负责办理回国人员入户和孩子上学等事项;还建立了海外人才信息库,现在入库人员达到了7000人。
面向全球求贤若渴,上海交大逐步设立了“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等岗位。其中,“特别研究员”主要针对40岁以下、在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在海外名校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并已取得科研成就、展现出较大潜力的青年人才,计划经过若干年培养,使其中大多数人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职教师同台竞技。今年新推出“特别副研究员”计划,将资助投向35岁以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样留住人、培养人和用好人。校长张杰表示:“学校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形成兼容并包的大学文化,以共同的事业留住人,努力让每个青年教师都有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学校为新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他们在新起点上快速启动工作。在现有薪酬体系之外,积极从社会募集人才基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们制定个性化“成长路线图”,实现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全覆盖。学校还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立了“晨星学者奖励计划”和“烛光奖励计划”等多个项目。针对住房压力大的实际困难,学校正在新建400套青年教师公寓,目前已有170多套投入使用。
进人留人不能单靠重金,一个让年轻教师能心无旁骛潜心工作的“软环境”更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在上海交大,青年教师不是跟在大牌教授后面拿课题、凑论文,而是拥有锤炼自身的事业舞台。学校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重大项目,推动他们到海外师从名师进修研究,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权聚焦科研或教学;改进考核评价政策,取消论文奖励,淡化数量指标,鼓励青年学者“十年磨一剑”。
如今在上海交大,一个由千人计划讲席教授为塔尖,以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为主干,以晨星青年学者为基础的人才队伍金字塔已然成型。截至2011年12月20日,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机制共引进讲席教授74人,引进特聘教授124人,引进特别研究员74人;有49人入选中央长期千人计划。
2009年,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倪凯旋博士和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刘江来博士作为“特别研究员”成为物理系的科研骨干,他们的暗物质研究课题获得2010年度“973”计划资助。2011年,学生高飞在大二暑期进入倪凯旋老师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与世界最好的实验团队合作发表SCI论文,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理组一等奖,同年直升为倪凯旋的博士生。
刘江来所带的博士生肖梦蛟说:“课题组里面,刘老师等年轻教师虽然都是我们的导师,但更像是兄长朋友,不但在科研第一线亲力亲为,带领我们进行国际最前沿科学探索;而且和我们朝夕相处,在生活中常常关心帮助,让我们飞速成长。”...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