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77阅读
  • 22回复

中国历史十大名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wenhcil.
发帖
2054
C币
-132295
威望
381
贡献值
1
银元
-4
铜钱
4658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4-11

回复:8楼
李靖有啊 陈庆之虽说常胜将军但是建立的功业毕竟小
离线trefoil.
发帖
1962
C币
-199277
威望
397
贡献值
1
银元
-1
铜钱
4497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4-11

杨再兴也可以?!
离线regiet.
发帖
2169
C币
-633738
威望
385
贡献值
2
银元
-3
铜钱
4920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4-11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 ,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
离线ft16.
发帖
2054
C币
-198567
威望
421
贡献值
2
银元
0
铜钱
4653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4-11

回复:14楼
这是猛将啊
发帖
1996
C币
-235513
威望
378
贡献值
1
银元
-2
铜钱
4490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4-11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打百次仗胜百次,不算高明中的最高明;不发动干戈,而又能降服敌人者,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假设敌我双方各十分实力.一番大战后,我胜敌败;但在战斗的损耗下,我剩七分,敌剩三分;就算把敌人的三分全部拿到,加起来还只是十分,这仗算白打了!何况敌人剩下的三分你也未必能拿到,全拿就是让他灭亡,那以后就没机会拿好处咯.
   以最低代价胜敌,胜敌后又尽量保敌,才有可能达到"胜敌而益强"的最高战略目标.问题是,只要一开打,就会有损失;打一次弱一次,这样下去迟早把老本玩完.孙子看透了这一点,所以特别提醒兵家: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意义也就在于此.
   话又说回来,能百战百胜是一个极其困难的目标,人类文明史上,倒是有好几位名将生平从未败过,但是否百胜却颇有疑问.
   以中国历史而言,孙膑.白起.吴起.乐毅.韩信.李靖.岳飞......从没听过败绩,但没有人能证明他们打过百战以上.
   中国历史上,个人战力最强的一代霸王项羽,自起兵以来,大小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但没用,输了一战就让他全部玩完!
   项羽如此,在他之下者,就别说了!

离线double123.
发帖
2094
C币
-604838
威望
395
贡献值
1
银元
-5
铜钱
4662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4-11

回复:11楼
你说的是中华十大武将哦,楼主说的是统帅~~~~

其实你这个排行榜上除项羽、冉闵排第一第二毫无悬念之外,其他的还要斟酌,特别是马超、吕布不该有......咦?怎么没有李存孝???要知道“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啊

发帖
1977
C币
-152657
威望
342
贡献值
1
银元
0
铜钱
4441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4-11

吕布才是我的偶像
离线dengxin.
发帖
1917
C币
-263183
威望
354
贡献值
1
银元
-4
铜钱
4219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4-11

卫青是我的偶像
离线54nb.
发帖
2136
C币
-140107
威望
384
贡献值
1
银元
-4
铜钱
4658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4-11

回复:14楼
你的签名好啊
离线bysoft.
发帖
2044
C币
-560003
威望
365
贡献值
5
银元
-2
铜钱
4527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4-11

怎么没有陈庆之啊,常胜将军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