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一个日本人搞的非官方的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中国人中排名最高。
三国时期,群雄角逐,人才辈出,而诸葛亮更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他给予这世间的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点,而更是一种人生,一种神韵,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他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鲜红的人生,一种清新的神韵,一种奋斗的气概,一种不朽的冰姿风骨,这不正是支撑起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种悲剧英雄之魂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翁斯言,诚为武侯之今挽。
其实三国人物,中日所爱不大一样,比如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虽然如今不怎么说奸雄了,但还是很多中国人难以像日本人那般喜爱。大概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自家历史,爱憎也无须分明。但对日本人普遍来说最爱的,却还是诸葛亮。日本人所谓三国热,很大程度上,乃是诸葛热。
说到诸葛亮,日本人心里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星落秋风五丈原”。这句诗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出山,然后嘱咐其弟让他继续躬耕于南阳,别让田亩荒芜,待自己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然后后面就有一首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我们读三国,读到三顾茅庐,无不为诸葛亮出山而兴奋,哪里还在乎这种诗。而日本人对此的熟知却并非直接来自于三国演义,而是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广为流传。晚翠,笔名取自宋诗,他的诗是汉诗式的,一抹哀愁,为近代诗坛增添了浪漫色彩,但后来被欧美式新诗驱逐,如今汉字把日本人读得磕磕绊绊。《星落秋风五丈原》开篇吟道:更深岐山悲秋风,阵云暗暗五丈原,露珠零落繁似锦,枯草遍野马正肥,奈何蜀军旗无光,鼓角寂寂今无声——丞相病奄奄。这首叙事诗长达三百四十九行,分为七章,第一章七次重复“丞相病奄奄”,低徊哀伤。土井写此诗不到三十岁,正当明治年间,不仅被节选收进中学课本,而且有人给谱了曲,像军歌一样传唱。诸葛亮的悲剧形象从此定型,深入人心。我们也慨叹他运气坏,每每随口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这句诗似乎更具有普遍的人生情怀。
在我国五丈原的武候祠就有一块石碑是日本人野吕雅峰于1993年9月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碑文所写“心外无刀”是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是引用我国汉语“天下无心外之物”之演绎。日本人他们认为诸葛亮用兵治国主要用的是计谋,尤以用兵时攻心为上。日本友人、日本国际艺术院院长、中国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顾问野吕雅峰先生曾用“心外无刀”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并出资12万元,于1993年9月立碑于庙前广场东边。随之,此碑也成为五丈原诸葛亮庙风景名胜区一大景观。
今天一般日本人读的三国并非我们的《三国演义》,而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连译带写的小说《三国志》。著名的漫画家横山光辉就是据吉川三国从1971年起画了十五年漫画,还添加了诸葛亮年轻时代的故事。横山三国又改编成电视动画片。1985年,日本的光荣(KOEI)公司的电子游戏三国志上市,迅速风靡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玩家。(就我个人来说,KOEI的三国志系列,目前仍是我最爱玩的电脑游戏。)
吉川英治说:三国也可说是一部世俗小说,三国里有诗,如果除去诗,世界性宏大构思的价值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所谓诗,应该是阿城闲话闲说的《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意识吧。吉川三国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三国就是这两大豪杰争成败。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