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鄙视洪战辉?
爱心如多米诺骨牌■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地大物博。由此厚重的历史渊源导致中国在做许多决策时惯性地考虑大多数,惯性地走了一条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路线。如对外招商引资、森林资料管理利用等等。而最著名的案例非人口政策莫数。建国至今,我们中国走了一条鼓励生育到优生优育的路。而中国的慈善事业却走了一条由质量型向数量型转变的路。
中国十四亿人口,如果按照联合国最低贫困人口标准日收入低于一美元为贫困人口折算。中国的贫困人口达到两亿之多。当然目前中国划分贫困人口的政策标准还不到联合国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庞大的贫困人口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可见中国的慈善事业,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刻不容缓。再外加天灾人祸,贫困的定义更加复杂,中国的慈善事业更是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生活问题。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贫困人口却没有成逐年减少,甚至出现部分年份反弹增加的趋势?问题的根结有中国发展过程中物价飞涨,工资等收入却增加缓慢或扶贫款项被挪用严重等问题。但同样存在显著问题:中国在扶贫和弱势人群救助上走了一条由质量型向数量型转变的“特立独行”的路。直白而言,是中国在对待慈善事业往往存在作秀的成分。用一盏明亮的救人彩灯去照亮贫困人口中有着感人故事的人,有着让人潸然泪下的坎坷经历的人。然后将扶助对象捧到前台。用笔极力渲染和勾勒出让人值得同情,值得关注,或值得捐款和推广学习的内在。讲究的是质量,而由此导致在贫困的大多数中,只有少部分人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在这条路上,电视和平面媒体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导致中国缺世界知名商业品牌,缺国际竞争力等等,就是不缺榜样。
最近几年来,最能引起大学生关注的或许是洪战辉。第一次从报纸上读到洪战辉的事迹时,我内心莫名地涌起一鼓消殆多年的佩服之情。生在贫困家庭,还义务抚养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长达12年之久。这份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可慢慢地这份感动开始在心中像一包零食,过期变质了。宏战辉接受邀请四处演讲,他开始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画面上,他成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三流的怀化学院进入湖南知名大学中南大学就读,他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学生榜样,他在内蒙古纯净的大草原上和女朋友在媒体面前订婚,他参加长沙飙歌大赛,他出任湖南诚信大使,他出版了自己的自传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媒体的见证,这一切的一切让洪战辉脱离贫困,甚至已经跻身大学生富有一族。我们的媒体将稀少的关注度倾注在洪战辉身上,被神化的洪战辉不再是贫困生。难怪网上对洪战辉这位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并没有站在媒体一面,而是猛烈地抨击洪战辉。
中国的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起了绝对力量的导航作用,癌症患者和一些家庭遭遇严重危机的人。受到媒体的关注后,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救助。所以我很赞同媒体将关注度多放些在贫困人口的报道。但事极必反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媒体的传播。媒体最初在报道洪战辉的初衷只是感动于他家庭贫困却有异于大学生的坚强和善良。但报道过后又加大力度协助洪战辉实现大草原订婚等就显得有些吃力不讨好。不如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的贫困生,更显得实在。向来善良和爱心是不应该拿来比较,但我觉得中国比洪战辉更加有爱心的人,却没有得到帮助和关注。比如:武汉老人江诗信救助892名失学儿童;江苏六合县抚养400多名弃婴的许志凤老人,带父求学的济南大学贫困大学生宋怀刚,带母求学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何丽娟等等。他们付出的心血和经历的酸楚绝不少于洪战辉。可惜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媒体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善良而改善。
其次就是洪战辉个人,我并不排斥洪战辉被媒体报道,不排斥他四处在华贵的讲厅里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事迹,也不排斥他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可我很排斥他接受中国大众善良馈赠后的表现,他安然自得地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自己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却不懂得回赠社会。比如利用自身开发出来的公众知名度去帮助更多有着他同样经历的大学生,或引导媒体去救助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等等。而洪战辉却没有如此,难怪众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打趣地说洪战辉只和媒体政府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由洪战辉我不由地想起同样是感动中国的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不管社会对其的评价多高,徐本禹始终在教育极度缺乏的偏远地区支教。通过媒体筹集善款和教科书等投入偏远山区。并感化一大批大学生加入到支教的行列中来。同样的感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
慈善事业的不应该走一条娱乐路线,我们需要的不是慈善榜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尽管有限的力量去帮助尽可能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慈善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业。我们的政府媒体如果把关注度扩大,带动社会人人出力,主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需要帮助的人。而得到社会馈赠的人,也应该懂得回馈社会。让社会更多的贫困人口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或许这才是中国慈善事业的目的。中国的慈善事业才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