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未,闲来无聊便去电影院看了《1942》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从没有写过影评,但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想写些自己感想的冲动。冲动来源对这两部电影的看法 … … 一 两个导演都很会讲故事。 《1942》讲述了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真实、残酷的故事。冯导曾坦诚表达他自始自终是人民中的一员,《1942》淋漓尽致地展现对人民和历史的悲悯,意在从伤悼饥饿中救赎新生。但该剧也透露出几丝不易察觉的矫饰。 这是屌丝青年的无奈与局限。 《少年派》则是讲述了年轻人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奇幻、残酷的故事。李安巧妙的用同一故事两种讲法,照应梦境与现实。美轮美奂的场景如一场梦与哲学,是信仰与理性的完美对话。 这是文艺青年一贯的手法! 然而,在《少年派》里,早期派什么都信仰,而且所有信仰都让他选择生存,他最终活了下来!但在《1942》里张涵予的神父却在饥饿和炮火中迷失,看着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飞烟灭… … 这是文艺青年与屌丝青年的不同! 二 两部电影都有“人吃人”。 有人说《少年派》其实可以改名为“食尸少年的恐怖漂流”。派自己很有可能是靠吃其他人的尸体才活下来的,其实救生船上根本没有一只动物,都是人!你是选择相信温暖奇幻的那个?还是选择相信残酷真实的那个? 《1942》毫无疑问就是人相食的故事。影片里那种绝对的绝望和无力之中,那种被抛弃的人的命运和战争与秩序的尖锐的对比,那种来自饥饿的“赤裸生命”的挣扎求生和最终的死亡,弱弱的说,白修德的照片上是狗吃人?其实就是真实的人吃人! 三 两个导演都是故事情节处理高手。 在《少年派》里,派早期信仰基督教,原因只不过是和哥哥打赌敢不敢喝圣水。李安的反宗教的宗教,反信仰的信仰让人过目难忘。少年派在漂流到食人岛之后的所见所闻,让人眼前一亮,发人深思! 在《1942》里,核桃玩具对栓柱来说是一个念想,是他活着并且怀念的唯一支撑。他为了孩子遗留的一个玩具和日本人拼命。星星杀掉自己的爱猫给新出生的侄子熬汤并在洛阳城外将自己卖掉救全家性命。还有她打着嗝说:“不,爷,我吃的太饱,蹲不下。” 然而,我们今天的人看到这一幕-在影院里,我的后方,却传来了笑声…… 正是这些细腻的故事情节,会在人的脑海挥之不去,让人感觉真实,让人深思,发人省醒! 四 电影结尾,二者都讲述了关于“王”的故事。 《1942》,故事的结尾:他-当时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委员长。在最后一场戏被安排在教堂里,他需要冷漠生硬做一次忏悔。导演安排他留下了一滴泪,差不多了吧。这是屌丝青年的拍摄手法! 《少年派》,故事的结尾:那头孟加拉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森林,王者的骄傲。好让人伤感,在此刻我落泪了… …这是文艺青年的拍摄手法! 《1942》有“王”的世界太残酷太无耐!《少年派》没有“王”的世界太黑暗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