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存在灵魂吗?
可先别着急表决心,你是一名坚定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不相信灵魂、来世等“封建余孽”。你是否曾被
《午夜凶铃》里的
山村贞子吓得花容失色?你是否曾向他人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
鬼打墙、
鬼压床的经历?你是否曾给先人烧上一些
纸币元宝,甚至
别墅香车VISA卡?或是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叩头,为自己或家人祈福?
如果你的答案并不是坚定的一连串的否,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够科学。世界上的确存在灵魂,它们就游荡在我们内心,活跃在各
地文化中,从古至今,
阴魂不散。从
盂兰节到
万圣节,从
古埃及人的冥界漫游指南《
亡灵书》,到中国人
《聊斋志异》、
《牡丹亭》里的
人鬼情缘,对灵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中。
虽然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灵魂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但为何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体和心灵的分离 尽管是一名
无神论者,美国
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家
杰西•贝林(Jesse Bering)一直对灵魂、来世这些
超自然现象格
外感兴趣。他和同事曾经给4到12岁的小孩做了这么一个实验。首先,实验人员给小孩子们演一出
木偶戏,一只迷路的小老鼠,又饿又困,被一条
鳄鱼发现,残忍地吃掉了。
然后,他们问小孩如下几个问题。一些是关于这只已经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状况:它还会需要进食吗?它的
大脑还在工作吗?一些是关于老鼠的认知功能:它还会感到饥饿吗?它还能听到鸟
儿歌唱吗?一些则属于情感和思维范畴:它还会爱它的妈妈吗?它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
思
考死亡时,这些孩子们似乎把身体和心灵两者分开了。尽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老鼠死后不需要
吃喝,但却觉得它仍然会感受到饥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这只老鼠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它仍然会爱它的妈妈。更有趣的是,年纪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经降临,老鼠的各项心理活动仍然在继续。
在杰西•贝林看来,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开的身心
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种
直觉性的
本能,是我们大脑默认的认知系统。意识到人死后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习得的结果。灵魂来自我们认知的局限。没有活人真正经历过死亡,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人死后,各项心理功能也一并停止。
“我们有两套分离的认知系统,一个处理物质物体,一个处理社会客体。”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鲍尔•
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这种二元论为我们的
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心灵的物体,例如桌椅,杯子等寻常万物,也可以想象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这就是灵魂。即使肉体已经死亡,灵魂仍可以继续存在,我们便有了来世的观念。
“鬼敲门”的力量 杰西•贝林也从
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他和同事于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空间
智力测验。最高分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励。不过,测量空间智力并不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目的。实验人员故意让
电脑程序产生漏洞,有时会意外蹦出正确答案,让参与者有作弊的机会。指
导语要求学生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就马上按下空格键跳过答案,诚实作答。
参与者还被告知,这项空间智力测验是为了纪念一个已经逝世的研究生鲍尔(Paul)。但对于其中一部分被试,实验人员在旁边,随意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有人看到过鲍尔的鬼魂在附近
晃荡。然后,学生们将会在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测验。
结果发现,被告知闹鬼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作弊行为更少。心理学家认为,对鬼魂、神灵的信仰,可能是
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就像“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些俗语说的一样,这种来自神灵的监视,尽管只是虚妄,却能无形中规范人的道德,增加人的
亲社会行为,提高个体的名誉,从而帮助人们在集体中存活下来。(关于信仰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探讨,另见《
宗教会让你更幸福吗?》)
目的论的信徒 我们常常会从一些随机的
自然现象中寻找
因果关系,看成是上天的某种启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飞机出事的噩梦,第二天就临时决定改换航班。认为事情存在因果联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公平世界假象”。我们常觉得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为存在联系,即使他可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总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从没想过,这也许只是随机的结果。
这种将事情
知觉为有联系,有目的的思维倾向,无疑是我们形成灵魂、神灵等信念的有力动力。如果我们相信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图,如果我们认为万物之间皆有联系,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就会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导、设计这一切。这样,一位“上帝”就诞生了。
给苇草的慰藉 而英属
哥伦比亚大学的阿拉•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和伊恩•
汉森(Ian G. Hansen)发现,联想到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一部分被试将设想自己死亡时的感受。而
对照组则只是写下一些
团队活动中的感受。
在经过一项分心测试之后,这些人将阅读一篇据称来自《
南华早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俄
国军方在
冷战时期曾秘
密使用
西伯利亚巫师以协助
情报搜集。这些巫师能够与逝去的巫师通灵,在
千里之外看到一个人(如俄方人质)的位置。
接下来,参与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如通灵、灵魂等等。结果,对于那些已有宗教的人来说,死亡的确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一联想对本来就是无神论者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句来自法国
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反映了人类的终极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不能预知,又不可避免。
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焦虑。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如果人死后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这种设定对于我们这些渺小、脆弱、碌碌无为又茕茕独立的人类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慰藉!
读到这里,你应该对各
种鬼片免疫了。不知道下次你再观看《午夜凶铃》等
恐怖片时,心头会不会涌现一些温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