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3阅读
  • 0回复

[活动]诗歌:神性的呈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5680892
 

发帖
95
C币
376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铜钱
376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4-19

  谈及诗歌的神性或许更多人是从讲诗歌所传达出的神韵开始。在此,我并不排除诗歌的神性呈现同时孕育着一种神韵,但是有神韵的诗并不一定具备诗歌的神性存在。为证明这一观点,我先引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一句诗。

    许多批评家总喜欢从《春望》中找到杜甫忧国忧民的影子,故很容易把诗歌中的感情政治化,这样一来把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本然属性消泯殆尽,而作为本然属性的感情又恰恰是诗歌神性呈现的原动力,那么,诗歌的神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以为,若把杜甫诗中“花溅泪”、“鸟惊心”当作是“感时”与“恨别”的动因和依据,即花落自然使人感伤,鸟飞自然使人惊心,这种物与心的外在因果至多只能说明是作者触景生情,缺乏了抒情主体的主观性与主动性。事实上,“感时”与“恨别”的主观性与主动性已经远远把“花溅泪”和“鸟惊心”,当作是意志力以及生命情感的幻化现象,这时,仿佛是“感时”使“花溅泪”、“恨别”使“鸟惊心”,这一结论在物与心的外在上似乎构不成因果,却偏偏给人合乎情理的要素,而这个要素便是靠神性支撑的。

    那么,诗歌的神性呈现其内在规律又是靠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第一,诗歌的神性呈现,首要是抒情主体充分张延其主观性与主动性。其二,抒情主体所产生的生命力与意志力要促成(幻化)心与物的内在因果而非外在逻辑的产生,即意志力在偶然机缘呈现后灵动万物留下的神采。其三,要突出心象的随意性、偶然性,要摒弃物象所谓符合逻辑的呆板描述。大凡成功的备受人们称道的诗句,往往是最具神性的诗。像泰戈尔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的心已经飞过”。这里“心”成为“痕迹”的唯一见证,使“没有翅膀”(物)的无和心“飞过”的有构成内在因果的奇妙关联,俨然是心在物前,物随其后,给人几分神秘,几分旷达,几分苍茫,几分沉浮。像台湾著名诗人白荻《自爱》诗集中“疲困之后,一点尘埃逐渐落下”,欣赏者所触动的不是尘埃落定,而是“疲困”之主情“催动”一点尘埃的内在秘密,仿佛一位鬓发飘飘,坐望浮尘的老者喟叹人生之须臾。

    总之,笔者所认为的神韵是如禅诗中所言“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和氛围。为此,笔者也无意去判断神韵与神性的价值比,只不过是简要阐明诗歌神性呈现的魅力和它的形成过程而已。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