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92阅读
  • 0回复

[美文]C小调第五交响曲之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梧下小桐
 

发帖
12
C币
67982
威望
2
贡献值
0
银元
113
铜钱
165
人人网人气币
-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26
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战胜了自己。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题记



说起贝多芬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因九大交响曲而闻名遐迩,除此之外大家的脑海中也总会浮现这么个形象:

头发像威怒的雄狮,带有的是刚毅的脸颊,眉头紧锁,仿佛总是思考着人生,嘴唇紧闭,又像是对命运的不屈。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贝多芬在一封信中写到的,同时也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所贯穿的中心思想。

贝多芬生于1770年,死于1827年。都说伟人的寿命短暂,但是一首首交响曲的诞生却为他带来了无数次的辉煌。而C小调第五交响曲却是他交响曲的巅峰之作,交响曲之冠的称谓也并非是阿谀奉承的溢美言辞。

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法国著名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对《命运》交响曲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可是为什么贝多芬的这首交响曲历经无数次的演出依然永垂不朽,各个阶层人民对其的赞誉也是一直如此之高呢?

从形式上说,《命运》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同一。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就像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全曲公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命运的动机”非常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而且悬念极强。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一开场那四声充满震撼的有力音符,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如你所见,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栗的,咄咄逼人的紧张感!我觉得,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来,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诗人。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震撼而又战栗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也许,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第一主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对比的。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这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如果细听的话,你会发现,《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于是,贝多芬历经四年的揣摩与创作,最终于1805年初完成此曲。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首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第五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正是因为四个乐章中始终贯穿着“命运的动机”,后人才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往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把,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耳畔,《命运》凯旋之声汹涌而来,我想,任何听众应该无不感觉心神激荡——黑暗打破了、命运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在大地!战士正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贝多芬命运的精神“一直在延续,甚至都能影响到横跨两世纪的我们。所以,古往今来,众多聆听者可以从《命运》中获取无穷的信心和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并充满激情地迎接人生挑战!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这不是抽象的睿智,这是输血,是理性无法理解的深奥的生命的奇迹。”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T_T.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