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3阅读
  • 0回复

[美文]三毛在左,张爱玲在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ongtianss
 
发帖
66
C币
55
威望
31
贡献值
2
银元
8
铜钱
358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6
这是一个热闹的黄昏。我此刻却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敲出这个题目。心头涌过一阵悲伤。不知道这样的文字写给谁看?
三毛和张爱玲,一个生前热闹,死后归于沉寂;一个生前寂寞,死后开始显赫。这两个人,都还没有来得及成长为文学巨匠,所以还谈不上不朽;她们也算不上主流作家,因此成为不了高考必背的文学常识。但她们的文字实在美丽,专家们一次次把她们从书架上拿下来,细细的研读一番,写几篇论文,然后轻轻的丢进时间的荒涯;热爱文学的青年们把她们拾起来,装饰青春的梦,就像寝室门口悬挂的风铃。
然而世上的专家学者毕竟不多,青春总有梦醒的一刻。生活这本大书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她们就算是无价的明珠也总有一天会被尘沙彻底掩埋。
而我,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人,正站在两个人的中间。三毛在左边拍拍我的肩膀亲切地说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不要放弃追求七彩的虹;张爱玲站在右边斜着眼睛冷冷得说所有的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生活不过是一件爬满虱子的华丽的袍。相信奇迹的三毛在孤独中狠狠地用丝袜绞断了生命;不相信任何人的张爱玲倒是活到了寿终正寝。我站在中间,不知要迈哪只脚。
三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尽管少年时代问题多多,但是父母始终如一的爱着她。父母手足的爱是她精神的家园。不管生活的道路有多坎坷,生命始终是明亮的底色。
张爱玲成长在单亲家庭。前清遗老的父亲在抽够大烟后才分给她一点可怜的父爱;和母亲却是一场锱铢必较的情感马拉松。这一切都给她的生命打上了灰暗的烙印,就像他们家在上海的老房子。
三毛说她不会用第三人称写作。她所写的都是纪传体性质的散文。从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沙漠再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本都是成长的足迹。
张爱玲永远都是第三人称。她只是在冷静的讲述别人的故事。她从不把自己带进小说里。专家们煞费苦心的从这些故事里猜测她的生命的痕迹。
三毛的人生算不上幸福。从小就经历病痛的折磨,初恋的情人死在自己的怀里,带着满身的伤痛远赴他乡。嫁给荷西后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幸福的的生活,一切却在荷西死后戛然而止。
三毛一个字一个字的诉说自己的思念和哀痛,然后一点点的表达自己重新站起来的历程。
张爱玲在她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了胡兰成。从此她变得卑微起来。从上海找到福建,被人家赶了回来;又远离故土找到香港,还是没有她的位置。从此后张爱玲关闭了爱情的大门。对这段感情张爱玲从不提一个字。
三毛悲天悯人。她说自己喜欢安静,可身边总有一大群好朋友;她同情一切受苦的人,可以为了陌生的人拔刀相助;她耐心的给读者回信,希望可以帮迷途中的人指点迷津。她热爱生活,可以在沙漠里白手起家,把简陋的家变成美丽的天堂;她富有生活情趣,自己裁剪衣服,在石头上画画。她努力的生活,时时刻刻的创造着生活。
张爱玲,不喜欢她的父母,对她唯一的弟弟,也是无情。她不喜欢小孩,甚至是厌恶。这些话都出自胡兰成的书中。张爱玲的确不喜欢与人交往,尤其是定居美国之后。她在美国的公寓出了一张床外就是四面的墙。我很难想象张爱玲是怎样在这个房间里独自生活了那么久。或者她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没有人真正了解她。
三毛死后报纸上刊出了许多纪念她的文章。许多人为她留下真诚的泪。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忘记当时我在那里,只记住鼻子酸酸的感觉。到现在我还为自己当时的难过而感动,毕竟那是一个还存在纯真的年代。
张爱玲被人发现的时候,魂魄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她的作品已经在大陆封杀了40年,普通的老百姓还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人。但是我相信即便是认识张爱玲的人最大的感触也不过是惋惜和同情。
究其实,我不能像张爱玲那样写别人的故事,我也做不到像三毛那样把自己的伤痛毫无保留的诉说;我宁愿像张爱玲一样把一切永远锁在心里;我希望像三毛那样友善,可是总会像张爱玲那样用与人群的疏离来保护自己。
三毛在左,张爱玲在右。我站在中间,不知道该迈向何方?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