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发现手头上并没有多少资料,好东西全部留在杭州了,不过也好,很多东西装在脑子里,凭着记忆可以给他一点一点的还原,如果在一些关键事情上的时间节点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错误,那只能表示抱歉,毕竟很多事情我也没有经历过,全是在前人留下的记录中整理和发掘出来的。在正式的文章开始之前,先说这么多。
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呢,报纸上电视上甚至连微博上都已经发布了:2011年3月26日起,为配合地铁一号线龙翔桥站在周围地区商贸旅游特色街改造,延安路公交中心站将进行拆除改建。
习惯上杭州人不太喜欢用它的官方名称来称呼这个地方——延安路公交站。你和任何一个杭州人这么说,他都可能要稍微发愣一下然后问你,你去的是不是那个地方,没错,他说的一定是龙翔桥。
龙翔桥这个地名在杭州人当中的知名度之高,已经不要用过多的描述来说明了。本塘作家曹晓波在杭州日报的专栏中这样写到:龙翔桥几乎就是杭州近代商业的代名词,一个缩影,囊括了吃、穿、住、行、玩、衣,在龙翔桥,你能看到一个城市所应该有的一切,这是杭州最市井的地方,充满了烟火气息,这里,是最真实的杭州。
位于龙翔桥路上的延安路公交站曾经一度是杭州主城区最大的公交枢纽站,老底子杭州城里除了城站以外有三个大型的公交枢纽站,一般稍微上点年纪的杭州人都知道,一个在武林门长途汽车站旁边,一个在艮山电厂,还有一个,就是城里头西湖边的龙翔桥。和前两者比起来,它落成的时间最晚,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今天市区里年纪最大的公交场站。
讲延安路公交站,必然要把龙翔桥一代的历史帐往前翻一翻。至少,得把龙翔桥的来历说清楚。
龙翔桥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理解它必然是一座桥,但是今天的龙翔桥除了西面临得西湖的一池碧水以外,似乎看不到水的踪影。但是看了下面这张图你应该会明白怎么一回事,这是从杭报上截下来的一张图。
河是怎么没的呢,一会再说。
龙翔桥得名于龙翔宫,龙翔宫的来历就要上溯到南宋,好吧一下子要大穿越了。。。
南宋的第四个皇帝宋理宗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按照道理来说,理宗不是前任皇帝宁宗的亲生儿子,甚至原来都是流落民间的赵匡胤后代,他只是被南宋有名的奸臣史弥远从绍兴发现并找来利用的傀儡而已。理宗即位之前就被史弥远安排居住在后市街的一个破房子里,直到史弥远在宁宗死之前篡改了遗诏废了原来的皇子,理宗才摇身一变从一个平民百姓变成了一国之主,这种谋权篡位的故事似乎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向来屡见不鲜。理宗即位后,他当然要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镀镀金,于是乎某一日他一高兴,一哈皮,便下令赐名后市街的那套宅子为“龙翔宫”,这个“龙”当然指的是他自己,所谓“翔”,就是指自己终于在即位十年以后拜托了史弥远的控制。“龙翔宫”这个地名从此便出现在杭州的地图上。
元朝,龙翔宫遭大火焚毁,异地重建,便建在了今天的这个位置上,龙翔宫旁边的西河上,那座横跨河面的小桥也因此得名为“龙翔桥”,这个杭州人叫了七八百年的地名,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来历。
把时间拉近点吧,民国杭州拆除满族八旗子弟的旗营以后,龙翔桥便融入了杭州市民的生活。
这个时候,龙翔桥最具烟火气息的部分已经形成:龙翔桥菜场,老底子杭州市区最大的农贸市场,从无到有,借着西河的便利,商贩从运河走水路把新鲜的水产、蔬菜运到这里,规模最大时,一百来家摊位,蔚为壮观;联华大戏院,后来的国际大戏院,今天的胜利剧院,35年开业大庆的那天,众星云集,万人空巷,舞台上的咿咿呀呀一度成为上流人士口中津津乐道的段子。
1922年冬,杭州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有当时的永华汽车公司经营,从湖滨到灵隐,为今日杭州城里最著名的7路车前身,直到解放前,杭州共有7条公交线路。(解放后,杭州开通的第一条新线路就是今天的8路车,当时从艮山门到梅花碑。)
在延安路公交站造好之前,进入延安路公交站的公交线路大多已经出现。
杭州近郊的各个地方,其实到市区的公交线路都是很早开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公交线路根植在乘客心中的原因。城市公交的发展,其实就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9年,湖滨到富阳的14路,湖滨到萧山的15路开通,原来湖滨到中村的4路,调整为到九溪为止。至此,进入延安路公交站的几个巨头全部诞生,他们就是后来今天的这些线路,从现在的眼光审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杭州公交网络当中的主干:
5路,当时是湖滨到笕桥,今天的305路,延安路——笕桥。
5路支,当时是湖滨到石桥,今天的335路,今天的葵巷建国路口——丁桥赵家社区。
14路,今天的514路,延安路——富阳。
15路,今天的315路,延安路——萧绍路公交站,515路,延安路——通惠路公交站。15路在文革时期的特殊环境下衍生出了去萧山劳改农场(下放干部集中地)的20路,也就是今天延安路——红山农场的520路。
4路,今天的4路,一公园——九溪,504路,平海路——方家畈以及衍生线308路,开元路——转塘。
当时的这几路公交车都在湖滨始发,具体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解百元华的门口。
龙翔桥一带的面貌这个时候倒是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变化,出现在1969年。
毛主席一句“深挖洞,广积粮”掀起了全国上下各到各处挖洞的热潮,杭州自然也不例外。杭州在那一年做出了一个决定——填埋浣纱河,将其改建为地下人防工程。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里,是“见证各种奇迹”的时刻。1971年,填河大军填到了龙翔桥,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这里就由龙翔桥变成了龙翔路。而一年之后,杭州第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公交场站诞生了。
延安路公交站,除了原来在湖滨的所有线路迁入以外,刚开通才两年多的12路也迁到了这里。
12路是个什么概念,12路和1路,原来就是杭州工业的代名词,1路电车,也就是今天的151路由市区开往拱宸桥工业区,而12路,由龙翔桥开往半山工业区,没错,12路就是今天的312路。龙翔桥这个地方,自从有了这个公交站开始起,呼呼呀呀的人流,立刻便聚集起来了。据家长回忆,当时的12路起点站,每天早上等车去半山的人相当的壮观,那时候的通道车几乎每辆车都有工人挂在外面的,这种场景,似乎有些不可以想象。
后来12路在80年代初外迁到了艮山电厂,北上的客流,也随之转移。可南来的萧山富阳人,一进城还是会在这里下车,久而久之,大家思维形成定式,去萧山,去富阳,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龙翔桥。
龙翔桥现在的候车棚和站房应该是八十年代的产物,那个时候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先进的:分车道分线路候车,客流量大的线路分为坐席排队区和立席排队区,进出站流向不重叠……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它是大型公交场站设计的一个典范工程。
很有意思的是,龙翔桥站里的线路,就和它这座车站一样,在后面的二三十年里几乎没有历经什么变化。除了4路车的变动有点坎坷之外,315、514、305,基本上就是几十年的老线路,一如既往。可周边的一切都在变:小商品市场和服装城的摊位渐渐的多起来了,海鲜大排档和夜市小吃摊风生水起,龙翔桥菜场终于在2002年完成任务关张大吉,而胖大姐臭豆腐的传奇口口相传变成了杭州食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桥段……
很长一段时间里,龙翔桥在我的心目中算是杭州的一个很坍台面的地方,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个地方实在是太乱哄哄了,除了随时随地凑上来问你“水货要不要”的搧客和扯着嗓子在喊“萧山萧山五块一个马上就走”的出租车司机(和315、515抢生意)外,还有脏兮兮的路面和破败的服装市场。我觉得这个地方和城郊结合部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而这样的景象却出现在杭州的门面西湖旁边,多少会有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外地观光客感到煞风景的。于我而言,除非是去坐车或者冲月票,我一般比较反感去那里。
当地铁施工的围挡竖起来的时候,是07年,那一天起,龙翔桥开始历经又一次的巨变。
延安路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工地,湖滨一带的老房子成片成片的倒在了推土机下。
记得去年工联拆了,本地媒体的报道引来无数杭州市民的唏嘘,后来,传出西湖电影院拆迁的消息。现在,轮到了延安路公交站。人这个东西好像都是这样的,在的时候不当回事情,突然之间这个东西要没了,就感觉好像不是那么个滋味。
还记得你曾经在这里拿着证件排队填单子办一张学生月票么?还记得你曾经在公交车站旁边的摊位买过臭豆腐么?还记得你在周围的某个小摊上里买过挂坠和手机链么?还记得你在有点破旧的车站里排着队却被黄鱼车司机拉走么?还记得你在这里遇见了他/她么?好的回忆或者是不好的回忆,没有了,这一切马上就要没有了,周日过后,原本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地方,就要变成过去式了。
未来,这里就是龙翔桥换乘枢纽,地铁一号线将在这里和公交场站无缝对接,而原来老工联的位置,也将被打造成一个下沉式的购物广场。
杭州人的心里面又多了一份集体回忆,我们只能期待这个地方在两年之后会华丽的重生。
从龙翔宫,到龙翔桥,到延安路公交站,再到未来的龙翔桥CBD,这里还会续写它的传奇么?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