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贯穿至今为止的航空工业的一生,八爷的惨剧就是航空工业的惨剧,八爷的教训就是航空工业的教训,这个教训并没有被吸取。
按航空口的爱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然而,高度决定认识,井底之蛙的思想,只能走那么远,就是八爷那么远。
中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是东风104,速度和米格19一样,搞到米格19当然放弃研制,否则是笑话。空军需要高空高速,当然需要航空拿出来,明白这个,才能走出井底。
高空高速霸占空军三十年,头上天天有U2飞,当然要2万米的战斗机;高速是标配,无论米格、苏霍伊还是洛马,战斗机都是M2以上,不到M2的都是低档货色。在当时,无法预测高空高速的需求这么大,但是当时足够预测一二十年内,高空高速战斗机都是重大需求。还要知道,国家实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支持很多项目,必须一心一意的拿出一种飞机是一种。
东风107速度不够,拿到M2的米格21,毫无理由继续研制。这时候空军的需求无比简单,一定要有干翻U2的战斗机,这个要求贯穿以后的二十年没动摇过。事情就这样,空军急需缺门,航空却拿和米格21差不多的货色应付,空军能满意才是怪事。空军急迫到几乎是种飞机都要求高空高速的程度,国外米格25等双三飞机满天飞了,高空威胁越来越大,航空无动于衷,能不让人上火?
哈军工提出双25的东风113,大获好评,刘亚楼和钱学森都支持,要知道钱学森在当时唯导弹论,甚至提出十年以后取消航空工业的,钱学森同意意味着这种飞机技术上有前途;刘亚楼同意意味着空军十分喜欢。所以,东风113的故事并非打压了谁,而是站在某种高度,就知道高空高速战斗机是压倒一切的需求,而航空工业认识不清,不能咬牙而上,大失众人所望。八爷上项目的时候,高空高速几乎成了老生常谈,一定要高空高速。
结果八爷搞了十多年,不堪用也用了。然后还是要高空高速,这是基本要求,不能没有。拿到苏27,高空高速怪圈才算完。首先是高空高速压力不大,其次在必要的时候,苏27可以高空高速。苏27有一系列专为打破纪录而生的改装机,两万多米高空的高速飞行能够超过八爷,不需要你八爷了。
八爷终其一生,也没满足空军1958年就提出的高空高速要求,窝囊废至此,夫复何言?
当年提双三要求,是太高了,但是指标一路降到双2的八爷,空军也要了,关键只有一个,八爷都搞不出来,航空工业的水平就这么烂,不用找什么借口了。
航空工业内耗十分严重,外界干扰十分严重,这不是问题,哪个行当都差不多,但是进步如此缓慢,就不是内耗与外部干涉的问题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航空工业可不是一窝一窝的。缺乏好的统帅,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成事才是怪事。有外界干扰,去排除啊,去争取啊,去哭诉啊,去下跪啊,总之,去想办法。内耗由不得别人,你们航空自己的事都搞不定,搞球。
工业部门的需求和空军用户是不一样的,一对欢喜冤家,越合拍合作越愉快,反之完蛋。对航空工业的要求其实就两,一个是能用,如这个朝代不能用米格15了,基本性能要求必须要有;其次是可以用,航空工业专门搞无法用的烂货,空军是哭都没地方哭,质量都能烂到骇人听闻的程度,还出上好多次。这样的航空工业,屡屡让空军火冒三丈就能理解了,空军没好脸色,怨不得空军的。
总结历史经验,这么轻松容易的事情,航空工业楞是总结不出来,谁敢对航空工业有信心?现在做得好是成飞,拿出切切实实的产品;航空发动机也不错,至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八爷是必须批臭批烂的一种飞机,非如此不能总结历史经验。八爷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失败的血液。正常人类没法高度评价八爷,就好像我们没法高度评价我们的脚指头一样,如果脚指头也值得高度评价,我们就可以忽视脑袋的存在了。
当一回事后诸葛亮,航空从大跃进以后就应该咬定高空高速不松口。破釜沉舟,不拿出来不罢休,这,才是两弹一星的精神。
鼎盛王麻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