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北京市社保全覆盖、市政府稳定物价的12项措施、“十二五”规划……昨天,5.6万人赶考市公务员考试(见图)。与“国考”不同,“公考”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重头戏申论围绕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要求考生以“城市让生活更幸福”为主题完成论文。考录比13比1的“公考”,听起来门槛很高,却是近年北京竞争激烈程度最小的一次,也是今年全国竞争最小的公务员考试之一。
■公考·特别关注
“竞争比”近年最小
考试次数“二合一”,首次向优秀的京外应届毕业生放开,报名时间延长一天——预料中的“井喷”并未出现,反而迎来了近年来竞争比最小的一次“公考”。李永新表示,“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门槛是报名人数大为减少的主因。
改革后的市“公考”只接受两类人群报考:应届生和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李永新分析说,根据以往经验,除了应届生外,工作半年到2年的“边缘应届生”也是考公务员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职业规划尚不明确,还处于不断跳槽的摸索之中,往往愿意“试一试”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此次报名政策将这部分人拦在门外,是报考人数大为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70%的招考职位集中于乡镇街道,整体上也对应届生报考有一定的抑制。
尽管今年本市公务员报考首次向京外“211”、“985”高校应届毕业生放开,但并未出现“爆棚”现象。李永新分析认为,北京“限车”、“限房”等较高的生活成本是“双外生”(外地户籍、外地高校)的门槛,这部分优秀生源往往在本地就有很好的选择,“要想吸引他们来,没有优惠的政策估计很难。”
针对“一次考试、两次调剂”的新政,李永新表示:5.6万人通过审核,角逐约4200个职位,竞争比只有13比1;再加上下半年调剂仍然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估计考录比将降到9比1甚至8比1,“绝对是全国竞争最小的公务员考试之一。”
■公考·试题变化
“十二五”规划入考
数学题:弃数字推理
据考生反映,昨天上午进行的行政能力测试总题量仍为135题,分为常识、言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五大部分。继今年“国考”不考查数字推理之后,今年“公考”也放弃了对数字推理的考查,数量关系部分15题全为数学运算题。
对时事考查的题目依然很多,占到常识部分的近三分之一,专家分析认为这符合北京市一贯的命题特点。言语理解与表达也延续了北京市特有的篇章阅读题型,共给出了七篇文章,内容涵盖航天、生物、文学、科技、政治等多个方面。
时政题:“京味”十足
今年,试题中包括北京市政府对于稳定物价采取了什么手段、汇率的提高将带来什么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的今后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向、北京市社保由“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北京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等等,像“十二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七届五中全会”这类的时事热点反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