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47003
-
- 注册时间2010-09-14
- 最后登录2012-02-04
-
- 发帖141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C币546
- 威望92
- 贡献值510
- 银元229
- 铜钱2244
- 人人网人气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412
- C币
- 546
- 威望
- 92
- 贡献值
- 510
- 银元
- 229
- 铜钱
- 2244
- 人人网人气币
- 0
|
五岳散人 资深网络评论人士 安徽省电力公司算是个值得尊敬的地方。尊敬它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年里,它居然能够借着“车改”的名义,给整个系统中300多名副处级官员都配上了公务自驾车,而且从最初的低档车逐渐升级,到目前已经开始换成中档的帕萨特了。这轮换车的行动大概耗费了该电力公司三千多万元。说起来电费涨价真不是无缘无故的,与油价狂飙当中有天价茅台的成分性质相似。 但这个并非是该电力公司得到尊重的原因。最应该尊敬该公司的,是它那种拿着不是当理说的精神。按说这种“车改”,说白了就是一种给垄断机构当中那些亦官亦商的干部们谋福利,到得被曝光之后,居然成为某种先进的实验,而且据说是节约了费用。这个节约是怎么算出来的?该公司算账的方式很奇怪:每辆公务自驾车如果都有专职司机的话,成本就会很高,而这些车要是这些“副处类”以上自己开的话,这笔钱就算是节约下来了。 这就相当于说一个强盗在把别人抢劫精光之后,给了受害人一点儿打车的钱让他回家,然后他就算是盗亦有道,是个可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了。问题是,强盗就是强盗,而借着“车改”变相利用“三公”消费为自己谋福利,居然还能虚拟出一个“节省了专职司机费”用这样的伪前提来论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其脸皮厚度还是值得尊敬的。 一直以来,说到“三公”消费当中的公车,都有一个伪前提,即公务车是必须配备的。官方所有的管理以及改革都出自这样的一个前提。但这个前提存在吗?除了警务以及必须用车的部门,普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什么必要由公共财政出钱来为他们配车?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奔忙在各处调研、处理庶政,老百姓办点事儿往往需要到他们的衙门里才行,他们每天出行的最大距离也就是上下班。谁说他们就必须要有公务车来保证走这段路的舒适性? 公务车存在的前提只有一个:公务。其他情况就不能使用。但这个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