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塔坐落在
清新县回澜飞水口的西岸,俗称“飞水塔”。相传,滨江河口与北江交汇处,有一条凶恶的
鳌鱼经常吞噬过往船只,严重影响了清远城和滨江人民的生计,于是,地方乡绅集资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住鳌头,令它动弹不得,故称为“鳌头塔”。
鳌头塔高29.7米,共九层,为八面楼阁式,每面宽3.4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砖砌,五平列狗牙砖出檐,下塑花纹,第二层刻有“高占鳌头”四字。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钟于田倡建。
钟于田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420年来,鳌头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成为清远人民的一笔宝贵
文化遗产。
风水宝地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一月十五日,清远城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城西滨江河口西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上至县令,下至文人骚客,黎民百姓,相聚于鳌头塔下,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
永州通判钟于田位居上座,他看到由他倡议、集资建造的鳌头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鳌头塔建成后,清远学子连登会榜,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皆称此塔钟灵毓秀、灵光四溢。自此以后,鳌头塔遂成为清远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必来拈香跪拜,祈祷许愿,祈求不负众望,一路凯歌高奏,中举人,继而进士及第。更希望应验那句箴言:“登鳌头塔——独占鳌头。”
鳌头塔成为清远地域标志后,塔下便成了风水宝地。气势恢宏的鳌塔寺建起来了,寺内的
准提阁金碧辉煌,寺南的回清阁清幽雅致,每天吸引着众多香客和游客,每年的春日庙会,鳌头塔下总是热闹非凡,文人骚客,市井百姓,翩翩而至,莺歌燕舞。
曾任苏州知府和安徽兵备道加按察使衔的邑人郭志融的《同治重修鳌头塔落成诗》道出清远士民的心声:“一枝矗立大河横,阅尽沧桑世几更。忽放笔花飞海水,全收佳气入江城。云间月照珠光动,天半风来铃响清。今日振衣登绝顶,便窥空阔想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