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本资料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
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吴书》二十卷。陈寿是
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
曹操写了
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
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司马彪)并称
前四史。
历史意义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
史学巨著,更是一部
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评价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
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
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
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
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个人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
西晋巴西安汉(今
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
尚书》《
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

《三国志》
学者
谯周,在
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
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人物评价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
王沈(?-266)的《魏书》,
鱼豢的《
魏略》,
韦昭的《吴书》等。后来还有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当时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
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
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
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总的概述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作品缺点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
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
传,没有
纪。记
刘备则为《先主传》,记
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三国志》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与其他史料对比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取材精审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
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
孙策之死,舍弃《
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
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行文简明干净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
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品题人物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
诸葛亮、
周瑜、
鲁肃是奇才,
庞统,
高俊,
程昱、
郭嘉、
董昭是奇士,
董和、
刘巴是令士,和洽、
常林是美士,
徐邈、
胡质是
彦士,
王粲、
秦宓是才士,
关羽、
张飞、
程普,
黄盖是虎臣,
陈震、
董允、
薛综是良臣,
张辽、
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风气。
优点评价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
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
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
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
汉献帝迁都
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

《三国志》
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
张裕和诸葛亮错用
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