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长圆针”治疗773例‘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小结
文章来源:寻常人家 作者:薛立功、张海荣、刘春山、周峰、史云飞、张志才
[摘要]目的:观察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773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用经筋辨证论治观出发,从手三阴三阳经筋查取结筋病灶点,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结果:治愈461例,占62.12%;有效425例,占37.88%,总有效率100%。病程达6一8个月后随访150例:治愈者115例,无复发者,有效者35例,继续好转至痊愈者32例,尚有疼痛者3例,但无加重者。
[主题词]肩关节周围炎/长圆针/结筋病灶点/解结法/经筋辨证论治肩关节周围炎是在中老年阶段发生于肩关节内的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又称为冻结肩、慢性闭塞性滑囊炎等,因多发于五十岁前后,所以也叫“五十肩”,常误称为漏肩风、外伤性肩周炎。
此类病人伴有明显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一般有静止痛,夜间加重,常因疼痛而惊醒,和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必然形成肩关节冻结和全方位功能严重受限,但肩周压痛点一般不明确或泛泛存在。若患者同时合并某种经筋损伤时,可以检出少数明确压痛点或痛性条索,然而肩冻结程度远远超出这些筋结点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程度,对检出的筋结点施以奴夫卡因封闭试验,对改善症状有限。在治疗时,针应对本症特点,可进行安抚性治疗,以理疗为主,推拿为辅,但不应强行被动牵拉,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值得注意的是本病也常有经筋损伤和结筋病灶,而且它是引起或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病程已近半年而肩痛不减者者常有经筋损伤,此时应在经脉辨证论治基础上,同时从经筋辨证论治角度着手治疗,以减轻疼痛。笔者运用根据《灵枢》经对长针的描述,参考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时代金针而改制的“长圆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本病773例,治疗结果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773例,其中有男335例,女438例;最小42岁,最大65岁,平均52.05岁,本组病史最短0.1年,最长2年,平均0.33年。
2、方法
2.1针具--长圆针[1]:据以上经文的描述,参考员针和出土金针,研制现在的“长圆针”。其用材为1铬18镍9钛不锈钢,其针长2.5-4.5公分,直径1.2-1.8毫米,针末为斜行、剑形或平刃三种类型,刃长1.4-2.0毫米,对刃的要求:锋而不利,圆而不钝(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结筋病灶点的应用),针柄长4.0公分,直径5.0毫米,以利持握。
2.2筋结点[2]根据经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的规律,手足三阳、手三阴经筋均在肩背等处结聚,分别沿各经筋寻找受损的结筋病灶点[3],每次取1—5点,可改善疼痛。
手足太阳经筋:肩贞次、臑俞次、肩髎次、举肩次、肩痛点次、下肩痛点、膈俞次、神堂次、膏肓次、C1-T7棘突、C1-3横突、厥阴俞次、心俞次、肺俞次、天柱次、天髎次、肩井次。
手足少阳经筋:肩峰、消烁次、冈外、肩井次、天宗次、肩外俞次、C1-3横突、完骨次。
手足阳明经筋:天突次、天突旁、缺盆次、夹廉泉次、廉泉次、曲恒次、秉风次。
手三阴经筋:肩内陵次、肩前、中府次、云门次、库房次、屋翳次、乳根次、俞府次、或中次、神庭次、步廊次、中极次。
2.3针法—解结法:以解结法,即改进的《灵枢·官针》中的关刺、恢刺、短刺法[4]进行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用长圆针刺入皮肤(为减轻进针和操作时可能的疼痛,可先在进针点注入0.5%利多卡因0.1毫升,结筋病灶点处1—2毫升)。
关刺法: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粘连。
恢刺法: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粘连组织中,直至深面,再用针尖向上举针,挑拨结筋病灶点周边粘连,以松解减压。
短刺法:对有骨膜下出血和渗出的患者,直刺结筋病灶点深层,做摩骨样切割,使近骨膜横络松解减压,松解横络,解除经脉卡压。
术后用无菌干棉球在手术部位按压2分钟,并用无菌纱布敷盖保护两天。一次为一个疗程,间隔6天,不愈者可重复治疗。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疼痛减轻,颈肩部活动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每周治疗1次,经1—8次治疗(平均3.55次),治疗3—20结筋点(平均7.45点)。结果:治愈461例,占62.12%;有效425例,占37.88%,总有效率100%。病程达6一8个月后随访150例:治愈者115例,无复发者,有效者35例,继续好转至痊愈者32例,尚有疼痛者3例,但无加重者。
4、典型病例
例1:刘某 女 61岁 初诊时间 2000.7.25
主诉:左肩疼痛半年余,因牵拉伤引起,现上举受限,仅为70度,后伸亦困难,约达15度,经多种治疗无效,故来我室。检查:沿手少阳、阳明经筋触诊,于肩周可触及多个结筋病灶点。诊断:肩周炎合并手少阳、阳明经筋型肩周痹证。取肩峰、臂臑次、举肩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一周后复诊,称疼痛明显减轻,但肩与胸前尚有疼痛,影响肩膀活动。再沿手太阴、阳明经筋触诊,检取结筋病灶点中府次、肩内陵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半年后随访,称:二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外展达90度,上举达170度,后伸达25度,活动基本不痛。
病例2:李某 女 48岁 初诊时间 2000.9.20
主诉:右肩疼痛九个月,上举、后伸、纵肩均受限且疼痛,经多方治疗无效,故来我室。检查:肩上举60度,后伸10度,外展70度,沿手阳明、太阴、厥阴经筋触诊,可触及多个结筋灶点。诊断:肩周炎合并手阳明、太阴、厥阴经筋型肩周痹证。取结筋病灶点肩内陵次、举肩次、中府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五个月后随访,称:经一次治疗肩己不痛,除上举稍差(170度)外,各种活动均自如。现已完全恢复。
5、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多发于五十岁前后,与更年期内泌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而且它有自愈倾向,一般病程在半年左右,愈后基本不留后遗症状。在诊断、治疗方面应与其他年令段所发生的“肩关节周围炎”严格区别。否则,不仅欲速不达,而且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治疗痛苦和经济负担。若患者同时合并某种经筋损伤时,常加重病痛,此时,应从经筋辨证论治角度着手治疗。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是古医家对人体肌学,韧带学及其附属组织循行分布和生理病理规律的总结。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是活动时的受力点,也是非生理性活动的损伤点,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可出现卡压经脉的“横络”,造成气血不通。此时津液受迫切而“聚沫”,使致痛性生化物质浸润,压迫痛敏组织则产生“痹痛”。更因为有“横络”的机械性卡压,常成为顽固性深邪远痹症。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横络”,即用长圆针在结筋点处,行“关刺”,“恢刺”或“短刺”的“解结”针法。
手三阴、手足三阳经筋从上肢末端,分成前后几组肌肉,韧带系列上行,联属肩背。因此,也表现出不类型沿经筋损伤“线”和肩背上肢疼痛,肩功能障碍等几组症候群并加重病痛。通过沿经筋的整体辨证,采用长圆针疗法解结治疗,彻底清除显性或潜在的结筋病灶点,争取理想的疗效。
6、参考文献
[1]薛立功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100-1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
[2]同[1]P109
[3]同[1]第五章P143-277
[4]同[1]P102-10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P187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