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6阅读
  • 0回复

曾湘泉讲“惟高学历现象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004
C币
-60800
威望
397
贡献值
1
银元
-2
铜钱
4591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4
在“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当前很多企业招聘中通常要求高学历的做法,实际上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他讲美国《华尔街日报》上的部分招聘广告,只有2%要求硕士,4%要求学士,其余竟没有学历要求。这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动辄提出“硕士、博士”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国内一家企业曾提出,应聘者必须有博士学位。而曾湘泉为其做了“工作分析”,发现这家企业的聘任岗位没有一个真的需要博士。
曾湘泉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招聘前没有研究“人与工作的关系”。他说,目前,“雇用一个不恰当的人从事工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往前追溯,传统的干部身份管理没有向现代人事管理转型,更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去甚远,常常造成“人和事不相匹配”。而启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必须从“工作分析”开始。作为一种受教育程度的认知,学历并不是不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招聘活动中提出学历、年龄要求,究竟与这些工作有什么关系。
他说,现在很多招聘单位要求“应聘者年龄须在35周岁以下”。为什么提出这个要求?从干部身份管理的角度,回答往往是“人年轻,有活力”。但就需求而言,并无科学依据。曾湘泉曾目睹一家跨国公司招聘50岁甚至70岁的求职者,因为他们的阅历、经验、学识,符合工作要求。不做工作分析,简单限定求职者“必须是35周岁以下”,也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
曾湘泉说,缺乏科学分析,招聘中“情绪化、随意性”,甚至要求“学历越高越好”,暴露出一些企业管理上的“粗放、低层次”。结果,有的用人单位抱怨博士、硕士、学士们表现出的工作能力“令人失望”;也有的由于这种“管理无知”,从“明星企业”成为“流星企业”。其实国内企业不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意识,而缺乏工作分析、科学评价等管理制度。将人事部改称人力资源部不仅是换块牌子,而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根本问题。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