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2阅读
  • 0回复

给“海归”月薪3000已经是很客气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icelee.
 
发帖
2030
C币
-262745
威望
411
贡献值
1
银元
-1
铜钱
4655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4
http://blog.sina.com.cn/u/4aec9315010008ih
《“海龟”与“海带”》
鲁宁
眼下仍属一年一度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段。前些年毕业生找工作,属海归最吃香:一来找工作容易,二来薪酬较高。
今不如昔,今日之海归,普遍的身价,已不是“海龟”的身价,而沦落为“海带”的身价。
早些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针对海归举办的多场求职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基本上定位于每月三千甚至更低。于是部分媒体尤其是一些纸媒,开始兴奋了起来。
“海归,月薪三千,你认为这个待遇是否合理?”--原以为,这话题着实无聊,炒上一把也就拉倒了,殊不知,楞是有部分纸媒“咬”住海归不放,还煞有介事开展了“是否合理”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管用乎?当然不管用,可就有那么些纸媒喜好自“误”自乐,乐此不疲。
传统的话语体系里,海归一度被国人误读为高级稀缺人才的代名词。其实,把海归定义为高级人才一开始就是个认知上的错误。准确的说法是,海归是经受过海外高等级教育的高学历者。
高学历者不等同于高级人才是为常识。前者要转换为后者,要经受实践历练,并接受实践检验。
早年的海归,譬如20年前,通过实践历练,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高级人才,其转换率的确很高。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10年前的海归,5年前的海归,今日的海归,其总体素质一茬不如一茬。这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从闭关锁国,到外派留学生实施计划管控--留学目的地国只限于前“苏东集团”诸国,再到有钱就可出国镀金。一方面印证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则发展演化为“泥龙混杂”。
解读现行留学政策,选择出国留学大体有三种人:
一种、极少量的计划公派生,国家承担留学经费。这个幸运群体,一部分的确品学兼优,另一部分则属关系户子弟。
另一种、在国内争取到海外院校的奖学金,出国后再勤工俭学补贴部分留学开销的留学生。由于留学目的明确,又没“权钱”作靠山,在海外学业有成者绝大多数来自这个群体。
再一种,在国内学校就读时成绩平平甚至拉稀,品行亦乏善可陈,但仰仗家里有钱或有权,于是就摇身一变出国镀金。对于有权者子女,但凡出国留学的,往往还有人代为买单。
中国目前在海外留学生总数约9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以钱或权打底的镀金型留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举个例子,我儿子高中3年,班里先后出国上大学的前后有7人,梳理下来,全部属于“镀金型留学”。这些个小混混和娇小姐,连国内的高中都读不好,指望他(她)们留学回来报效国家,纯属想着美。我儿子上大学,同班同学靠“权钱”打底出国留学镀金者,情况依然如故。
这样的情形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已故钱钟书老先生笔下“克莱登大学留学生”一定比比皆是。这就对了,时间一长,国内用人单位从盲从、盲目及受“用人虚荣心”左右的心态中醒悟过来后,海归自然会普遍地变成“海带”。当然,矫枉难免过正,确也连累到少数真正学业有成的海归中的“海龟”。对于其中的“海龟”,他(她)们的确很冤。
海归普遍地沦为“海带”,我不想分析其中隐含的当下中国复杂的社会原因,单从经济学的角度,以朴素的物以稀为贵作诠释,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假如我是具体用人单位的老总,对于披着海归光环的“海带”们,我不光不会开出3000元月薪的工资,对不起,我甚至根本不屑于录用。物质世界永远遵循“物物相报”的规律,海归越来越不值钱,是好事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它或许能为校正国人失衡的心态助力。阿弥佗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