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34阅读
  • 0回复

2007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篇(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unsan.
 
发帖
2098
C币
-198917
威望
360
贡献值
1
银元
-6
铜钱
4659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4
变化之中求生存
——2007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篇

编者按:据媒体报道,2008年全国共有559万高校生毕业,这也将近几年一再被刷新的毕业生人数又一次推向了新的高度。不过,如今再看到这些数据,相信许多学生与笔者同样有着一种“麻木”之感。这或许要给媒体的宣传记上一份功劳,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求职态度,也终究领悟了抱怨的无意义和不能改变环境惟有改变自己的真谛。

总结刚刚过去的2007年,即使外部环境愈发严峻,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热点与变化。展望2008年,或许能够顺着这些热点与变化寻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线索与经验。


2007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今年增加64万。有媒体预测,除去10%考研、考博学生、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生,再加上去年待就业的70万至80万人,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600万人以上。短时间内,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

根据前程无忧调查显示,超过70%学生受访者,仍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作为求职第一目标城市。69.5%的学生受访者选择在毕业后就业,选择考研的为7.7%,选择创业占到10.8%,出国深造的为3.19%,“什么都不做,在家休息”为8.7%。起薪方面,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工资拿到1000-1500元的比例最多,达到33.1%,1500-2000元为29.2%,2000-3000元为21.6%,3000元以上者为16.1%。

??2007年大学生就业政策:

??1.教育部人事部五项举措:
??鉴于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措施一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措施二是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措施三是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
措施四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从明年起,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察;
措施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80%的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双证书,也就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最后,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国资委5个部门发起并在北京联合启动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希望通过整合岗位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2.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
??a.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b.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 ;
c.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 ;
e.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说:“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而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因此,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要落实好、执行好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努力提高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张小健表示,劳动保障部门将从四个方面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首先,与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加强配合,做好大学毕业生离校前的求职指导、就业服务、职业资格培训、就业见习等工作,为巩固和提高初次就业率做出贡献。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门服务窗口的作用,积极举办针对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合作,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强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积极推开“双证书”试点。

其次,劳动保障部门将以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毕业生为重点,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应届和历届积存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联系,并依托基层平台跟踪了解情况。对每个登记失业的毕业生,承诺在3个月内免费提供1次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提供3次基本适合的岗位需求信息;对申请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就业见习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失业时间较长或家庭生活困难的毕业生,要重点援助,帮助其尽快就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收费减免等相关政策。

第三,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工作指导。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要确定一些经济欠发达、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作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联系跨地区招聘,开展劳务输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大中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总结2006年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经验,适时开展集中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毕业生择业,并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3.各地就业政策:

上海: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政策出台
今年上半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政策出台。对于户籍的受理条件今年跟去年基本相同。上海市基本是方向是将户籍转向办理人才引进居住证。针对人群一般为应届毕业研究生、上海普通高校、国务院各部(委、办、局)所属普通高校、列入“211工程”的地方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生才有机会办理户口,并不代表能把户口能最终引进到上海。对于大专生文件中明确规定,只有符合本市重点发展领域(详见《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和紧缺专业的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学历限制可适当放宽为大学专科毕业(具体办法及标准可在上海市人事局政务公开网www.21cnhr.gov.cn查询)。才可以办理人才引进居住证。达不到以上条件,只能到社区办理外劳力居住证。

南京: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包分配”   
南京市今年十分重视南京籍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父母失业、家庭特困的毕业生,南京市里将按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实行指令性计划安置,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有责任有义务接收安置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南京市毕分办将结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引进毕业生情况,下达指令性就业计划。  

北京:公开引进京外生源   
今年北京市首次公布了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及专业名单,包括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8所普通高等院校26类专业,涉及经济学、土建、电子信息、临床医学及师范类的数学、英语、中文、物理、美术等。北京市规定,用人单位要在上述高校及专业中引进和挑选毕业生,但研究生、双学士和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不受专业限制。

厦门:随时审批本科毕业生落户   
今年厦门同样将向全国毕业生敞开大门,对于院校及专业不做具体规定。对于本科毕业生,不论本地生源或外地生源,应届生或往届生,一经单位接收,即予审批落户,审批时间也不受限制。   ?

天津:大学生择业期延长2年   
天津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中包括将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2年,对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和档案可以暂存在学校或*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并免收档案保管服务费。这期间,学校仍要积极推荐,帮助其尽快就业。

毕业生需求热门行业

医药业:今年,医药行业出现复苏迹象,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不少医药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跨国与本土企业加大校园招聘力度。目前而言,医药行业人才缺失仍然明显。医药行业中,医药营销人才需求首当其冲,短期内需求不会下降。不过,医药营销需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相对其他行业门槛相对较高。

游戏业:游戏业,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行业,怎能抵挡新鲜血液的流入?近几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迅猛,人才发展却有些捉襟见肘。由于游戏行业在中国属于比较新兴的行业,设转项学科的的高校并不多,因此在人才储备上缺口仍然较大。对游戏行业感兴趣的一些美术专业、广告专业以及IT专业的毕业生值得一试。

游戏行业中,游戏策划、美术设计等职位颇为吃香,根据2007无忧薪酬显示,这两个职位的平均年薪在4500-8000元。

服装业:国内纺织服装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一些国外品牌也纷纷踏入中国市场。鉴于整个行业规模扩张迅速,纺织服装类的毕业生就业形式较为乐观。无忧指数显示,设计类人才,营销人才职位需求数量颇高。除了上海、北京等几个一线城市外,浙江、江苏等地需求量较大。

金融业: 近几年,内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愈发激烈。随着外资法人银行业务经营的逐步放权,以及在各地开设分支的加快,“海归”人才、内部培养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脚步。渣打(中国)计划在2008年之前国内的网点数目增加到44家,用人规模要增加到1600—2000人,至少有数百个人才缺口;汇丰(中国)早就表态2007年将招聘1000名左右的员工。而东亚(中国)在招募贤才上的表现也不会逊于汇丰银行的规模。

无忧指数显示,外资银行对于人才的需求全面铺展,银行卡、信用卡发行、推广、销售等人才也将会提上外资法人银行的人才储备和需求名单中。届时,有志往银行金融业发展的毕业生可以从这些低端职位入手,获取对该行业的了解。

航运业:根据媒体报道,国内船员市场已经出现船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型航运国企对海事院校毕业生需求与供应比率达到3:1,而中小企业的船员需求缺口更大,未来几年内高级船员供应量将更为紧张。

由于人才稀缺,需求要求不断提高,上海航运交易所近日发布的《2007年度航运业薪酬福利水平报告》显示,我国航运业薪酬水平2007增长了12%,而航运从业人员在福利项目数量和福利收入总额上比对其他行业均位于前列。

建筑业:受到2008年奥运会以及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带动,建筑行业呈现火热态势。有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设计软件的人才受到青睐。

HR:我们喜欢这样的毕业生

在“前程无忧2008实习”的海选赛场,笔者采访了几位资深企业HR,通过现场面试环节,对于HR青睐的学生形象和HR们对学生的困惑有了更及时的了解。

有“学生气”的学生没有不好
一位资深HR表示:“目前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名牌高校的学生,他们很自信,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也另人看好。但是,正是这份超出年龄与身份的冷静与从容却使我有些‘害怕’。其实,我并不是排斥“完美”的面试,可学生们对社会的了解,对企业、职位的了解不可能做到完美。既然企业有了招收应届生的打算,适度的紧张与学生气还是能让HR接受的,往往有时还会加分。”

确实,近几年来,一些求职技巧,例如,简历指导、面试技巧等文章能够轻而易举的从媒体上获得,学生在该几个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不过,只是通过文字的阅读,很难有深刻的体会。矫枉过正,学生在面试中往往收起自己的个性,给HR们是一个个几乎如出一辙的、如程式化般的自我介绍、参与应聘的理由以及应对一些HR们的提问。一位IT领域的企业HR对此深有体会:“企业需要应聘者展示的是自我,而并不是掩饰技巧。我并不能确定那些表现完美的学生是否真是如此。相反,真实的表达出自我的个性,能让企业更清晰的认识你。而这对学生自己也是一个负责的态度,择业是双向的,掩饰的结局很有可能是将学生安排到了一个他不愿意的岗位上。而对于HR个人而言,新鲜感也是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

愿意做技术的大学生实在太少
在前程无忧2008全国实习的海选上,笔者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们出自各大高校五花八门的专业,但在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位时候,市场类和人力资源类职业占据60%以上。一些化工类、IT类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于将来的就业方向也都集中在了市场和人力资源上。

在职场上一直流传这样的经验话:“跳槽,不是因为现在的工作不好,而是有了更好的下家。”上述那些学生,是一个主动的专业不对口的择业观念,这与跳槽概念颇有几分相似。不喜欢自己的所学专业,可以尝试专业不对口的择业,但对于新的行业职位,要做到心中要底,而学生们却往往没有更深的了解,盲目跟风的现象较为严重。面对多数学生的同质化选择,不少HR们也纷纷表示不解,化工企业资深HR认为:“其实做技术职位发展比较快,企业也更愿意培养。而放弃原有的专业,去进入领一个全新的领域,除非你的适应力特别强,否则付出的代价将会很大。况且,这些同学中的大多数同学,对市场类、人力资源类等职位了解并不多,有些只停留在“坐办公室”和一些电视剧里超脱现实的完美印象。”

HR也需要有“安全感”
不少HR表示,大学生的招用风险也很高。一些大学生迫于就业的无奈,先就业后择的态度使得企业也很为难。一位教育行业的HR认为:“安全感来自很多方面,或许会取决于他的性格。但我更看中的是择业目标的明确。择业目标明确的学生往往比较专一,而择业目标不明的学生,可能就会有多种的就业路线的设想,他们甚至会选择一些跨度较大的行业与职位。对于企业而言,肯定是比较青睐前者。”

通过2008实习海选发现,普遍学生都选择3份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开端,其中不乏一些跨度较大的。这些学生基本都是从自身性格与专业角度考虑,这符合职业规划的初步理论,但问题是,学生自认为的性格未必是客观正确的。而择业目标的多样性,也可能成为频繁跳槽换行的内因。这也无疑增加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风险。而部分HR们认为,一些同学择业目标的多样性本身就显示出其择业目标不明。

学子求职新动向:

职业规划任重道远
通过采访一些学生后得知,同学们非常认同“职业规划决定求职方向”的观点,对于职业规划也并不陌生,一些学生可以说出诸如MAST性格测试等专业名词。但深入之后,在对于自我兴趣与性格的认识上,大多数学生仍只是从一些主观角度“我认为”的出发,从而基于这样的结论判断自己适合哪行哪业。显然,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是有所增强了,规划的欲望也很强烈,但其规划的方式与方法有着不少误区。

科学的职业规划为的是正确引导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普及,学校、家庭、社会均有义务协助学生,使其客观、全面的了解自身,降低职业风险。

自感专业知识不足
程无忧校园频道近期做过一期在线调查,在被问及“临近就业,你自认为在哪方面最为薄弱?”时,“专业知识”的选项仅排在“面试技巧”之后,占到所有比例的近三成。笔者认为,学生自感专业知识薄弱的原因大致为两点,其一,是课程的滞后与脱节,其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少,学生未能有感性认识。而这两大主因,靠学生自身能力去弥补则相对有限。学校与社会在信息上流通相对较少,学生们往往在领近毕业时才顿感不足,造成就业时自信缺失,甚至成为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的原因之一。

实习越来越被重视
学生缺少对职业、行业、企业运作以及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工作中的感性认识,而实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事实证明,实习期从原先高校中所设的必走阶段,转变为如今学生主动利用寒暑假接触社会;学生们从当初被迫地、毫无感觉地参与实习,变为高度重视并做好规划体验实习。从前实习中的“混章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从有限的实习工作中获得有利自己就业的技能与经验。

不过,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往往考虑“一步到位”,这无疑又提高了获得实习机会的难度。前程无忧专家认为,“一步到位”的实习是缓解就业压力,缩短就求职过程的一种方法,但在此之前先自己要确认就业目标。倘若目标职位与实习岗位相同或比较接近,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凡事并非如所愿,学生需要明白的是,实习岗位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实践学习的一个平台,只要能积累一些自己急需的技能与经验,那在时下而言,它就是一次值得尝试的实习。

招聘会渠道转向网络招聘渠道
或许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宽带技术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招聘的发展,原有的现场招聘会形式显出了不少弊端。吸取前人的经验以及亲身体会,不少同学认为,现场招聘会的形式不免有些落伍。一位外贸学院的邱同学告诉笔者。“我认为去招聘会之前最好对参加的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与准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此。招聘会多为一天的规模,学生也只好拿了简历在人山人海中盲投,看似面对面,其实更为盲目。身边有许多同学都不参加招聘会了。” 确实,网络招聘在人性化、便捷性上要优于现场招聘会。而对于年轻的学生人群,借用网络招聘平台来写、投简历没有任何技术障碍,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网络招聘作为自己的第一求职渠道。(完)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