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21阅读
  • 0回复

[讨论]为什么说吴语在中国诸语言中处境最为堪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exiaomi
 

发帖
236
C币
9810
威望
-4
贡献值
30
银元
-162
铜钱
758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12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吴语。
吴语分布地点: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上海、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使用人口7700多万,位居世界第十。
吴语分区概况:
1、太湖片,又称为北吴区,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启海一带(包括崇明)、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此范围内的吴语互通程度较大,尤其是苏沪嘉小片,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2、台州片;3、东瓯片,主要是温州地区,其中温州南部的一些地区方言带有浓厚的闽南话色彩;4、处衢片,又分为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内部方言差别巨大,多不能或不易互通,其中龙衢小片包括了江西上饶和福建浦城的一部分,是吴语和闽语、赣语的交界处;5、婺州片,主要是金华地区使用。
吴语在语言学上的一些特点:吴语是中国诸语言中古汉语保留程度最高的语言之一,体现在:
1、保留了全浊音。这个特点在各大方言中应当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mandarin是没有浊音的,不要认为汉语拼音B/G/D什么的就是浊音,其实那些只是不送气的清音,至于浊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差别,用现代汉语不好表达,大体上和日语的清浊假名差不多,所以有时候中国人会把か听成噶,原因就是普通话是没有浊音的,而误把不送气清音当做浊音。
2、保留了入声。中古汉语的四声应当是平上去入,但是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找不到入声的踪影,但是在包括吴语在内的许多方言中,还是能很普遍的听到入声。所谓入声,就是一个音节后作塞音结尾,例如【-p】、【-t】等。但是与英语不同,这个塞音是不发声的。
3、文白异读。这在吴语、闽南语、客家话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江”这个字,在吴语区域内,一般都读作kaon,既所谓的白读,而在表达某人姓氏的时候,则发作“chian”或“cian”,既所谓的文读。
    当然,我并不是语言学的专家,以上只是基于自己的基本认识所做的一点点归纳。目的在于让更多不了解吴语,甚至是说着吴语却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吴语的同志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既然吴语有7700万的群众基础,那么为什么还会处境堪忧呢,以下是一位网友的观点,我也是看了这位网友的观点后才决定发这篇日志的:
1,民众没有母语意识。推普是全国性的政策,但唯独在江浙沪搞得最过火。广播电视禁止不算,幼儿园到大学一路都禁止,甚至有些孩子家长在家里也只说普通话。为什么唯有江南有这种事情,还不是地方长官自己瞎搞的。广东人不顾推普机们的批判,坚守“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在江南却是推普机的主要产地。身为江南人的周有光回忆当年在上海求学,大学里将学生名字按照上海话读音拼写,被周有光认为是奇耻大辱。现在好,香港人的护照可以是粤语拼音,而上海人的护照却只能是北京话拼音。
2,政治地位。吴语的政治地位非常尴尬,尽管国际上是语言,官方只认是方言。所以不能像藏蒙维等少数民族语言一样有专门的学校教学。而对照闽粤客等语,又不能因为港澳台因统战网开一面。
3,外来人口多。按理说经济强的地区的语言是强势的。吴语区则不同,因为经济发达大量外来民工涌入,加上吴语没政治地位,使得当地人不得不天天使用普通话。而经济相对弱后的湘赣西南官地区,因为少有外来人口涌入,反倒方言使用不受干扰。
这些年,海外回沪探亲的上海人常常叹息找不到回家的感觉。为啥?出门到处是普通话。飞机场接待人员非常热情,但是滴水不漏一句上海话也没有。因为有规定,会受处罚的。到***等政府机关办事,墙壁上、接待处到处是“请说普通话”。出国久了,一时普通话说不上来的上海人干脆说英语了。上街购物问声“啥价钿”,营业员对我笑而不语。原来是外来人员听不懂!饭店坐下来,清淡的本帮菜没有了,全部是辣椒当家。也不用指望服务员能听懂吴侬软语。因为全是外来人。对照一下巴黎、悉尼、东京的街头到还能时不时听到地道的上海话。
    这位网友是上海人,应该说上海话、苏州话、温州话应该是吴语区的三大代表,上海话的地位是基于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产生的,苏州话则是典型的吴侬软语,是吴语区的“官话”,温州话则代表了古东瓯语和古吴越语融合的结果,是南吴地区的代表。应该说这位上海网友也说出了我的心声。从小在幼儿园、小学里,到处都贴着“请将普通话”的标语,老师也被要求着说普通话,但是老师的普通话往往也不标准,结果把江浙地区的小孩教成了四不像--普通话不标准,方言也说不好。然而有的地域文化,是普通话无法承载的,唯有方言能表达和承载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精髓。不管是吴语,还是闽南语、粤语、赣语、湘语,还是在北方孤军奋战的晋语,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普通话入侵的冲击,说实话每次回家听到小学生、中学生一开口,不是耳熟能详的丽水话,却是一口洋腔浜的“半儿三截”的普通话,心里还是有一点失落的,如果我说“
uaon he
”(on he,黄海),有多少人能知道是“蚯蚓”的意思,再比如“b
aon due
”,有多少人能记得是拐杖的意思。当然我在方言上的造诣也不够深,只是我觉得自己既然生在一个地方,就应当为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最后给出一张图,证明我们的吴语并非所谓的“南方鸟语”,而应当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汉语精
髓的真正传承者:
注:1、最后一幅图中,为什么“中华正统”所在的地区的方言却是外邦或是“夷狄”,请各位读者想想,自从五代开始,中原地区一直被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统治,所用的语言自然会胡化,相对的南方的各系方言则相对更好的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音韵。当然这并不是宣传古老的语言要比后来形成的语言要好,现代汉语普通话虽然和中古汉语相去甚远,但是却是最适合当前在全中国用于交流的语言,而且可以说中华文化能不断发展至今,民族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言出现融合并不奇怪。
2、鉴于许多读者认为本人在宣传“分裂思想”,本人在此指出,这篇日志的主旨只是为了保护地方文化,绝无分裂天朝之意。只是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应该要认同其内部存在差异性,某些极端的甚至宣称要用普通话一统全国的读者和评论者请自重。
3、最后一幅图的夷狄并非贬义词,现代中国早已没有华夷之分,要是你们心中还有华夷之分,那么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诸国都是夷狄,那么作为中华的中国又凭什么和作为夷狄的美欧比。而且,虽然北方官话并没有继承多少中古汉语的古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杂交的水稻都能产出更高的产量,具有杂种优势的北方官话也更能调和民族融合中的矛盾,也确实更适合作为一门在全国推广的语言。
4、居然还有很多SB和我提华夷之辨,这篇日志撑死了也就两点意思,1、保护乡土文化,2、证明吴语(也包括其他各系方言)在古音传承上的保留性。当然任谁都要承认,现在全中国并没有历史意义上的华族,现在的汉族只是历史上多个民族的融合体,但是我压根就没打算拿血统说事,不知道哪些小学语文阅读没及格的硬扯着和我说民族、血统的事情。拜托请看清楚了,老子说的只是语言传承和乡土文化,明白么!
5、最后再提一点,如果不认可吴语保留中古汉语的音素这一点可以再看一看文章的前半部分,不要信口开河甚至口出污言秽语。如果不认可本文的观点,请不要在本人的原文评价。如果口出恶言,我真替你捉机,你这货确实是有娘生没娘教,么么哒,速速滚粗。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