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0阅读
  • 0回复

[讨论]如果高铁追尾事件在哈佛《公平课》被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drzyjzl
 

发帖
30
C币
11976
威望
2
贡献值
16
银元
7
铜钱
100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28
主讲人:Michael Sandel (以下简称MS)

MS: Today,we will talk about a case. 在一个专制国家里,发生了一起铁路特大车祸,两列高铁追尾,造成数百人的死伤。随后,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然后将事故的初步原因定为“天灾”。然而由于公信力的缺失,民众并不相信政府的话,也不认同政府的施救方案。现在,这个国家的公民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利用舆论向政府施压;另一派坚持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不乱说话;如果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会选择做哪一派?Any questions?Yes!

Jason: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两派的做法是矛盾的?为什么我不能选择传播那些正确的舆论和消息呢?这样既可以向政府施压,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坚持真理的人。

MS: good point! What’s your name?

Jason: Jason.



MS: Okay! Anyone wants to retort Jason’s idea?Yes!

Chandelier: 我觉得Jason的观念在道理似乎是对的,但是实际操作上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因为他无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首先,列车出问题的原因从专业角度上看非常复杂,也许一个螺丝钉的差错就是这起事故的原因,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拥有专业知识之后再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荒谬的。更何况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有可能出差错。其次,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专制国家里,信息无法完全对民众开放,这更降低了你辨别真伪的可能。所以Jason的想法并不可靠,一旦操作起来就像变相地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MS:Okay, tell me your name?

Chandelier: Chandelier。



MS:Okay, Jason? You have heard Chandelier’s argument. Do you want to defend your idea?

Jason:……yeah,从广义的角度看,我们的确不可能完全了解真相。但是最起码我们需要应用自己的辨别能力……

MS: Okay,tell me Jason:如果消息完全被政府屏蔽了,你无法做出任何判断,那么在你知道这场车祸有可能是人祸的情况下,你是不是依然选择保持沉默?这是不是一种默许自己知情权丧失的表现?

Jason: 是的,不过我会用正当的方式要求政府公布真相。

MS:什么样的方式?

Jason: 比如,允许普通公民前往现场调查真相。

MS:OK!很好的想法,不过对于我们的问题来说,你依然选择了沉默。请告诉,如果你的亲人不幸在车祸中丧生,你依然坚持不转发任何可能存在错误的消息吗?

Jason: …… I am not sure.



MS: 好的,似乎Jason开始认同Chandelier的看法,那么Chandelier, 告诉我: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吗?

Chandelier: Yes. (全场哄笑)

MS:既然你反对Jason的意见,那么对于不确定的车祸言论,有可能是谣言,你会选择使用这样的言论来向政府施压吗?

Chandelier: 我依然会用我的选择去分辨……

MS:Just tell me, 你会不会使用谣言向政府施压?宁愿放弃做一个诚实的人?

Chandelier: 我想,会的。因为舆论环境和信息渠道的公平更重要。比如一个谣言“政府任用了以前出过事故的高官接任铁道部长”,尽管是假话,但是强大的舆论压力也迫使政府任命新部长时有所顾虑。

MS: WOW, you are brave. Chandelier愿意为了信息的公平放弃诚信的人格。有没人愿意重新为Chandelier辩护的?Yes?



Penny: Well, 我想这里不应该涉及诚信不诚信的问题,我仅仅在表达自己的质疑,政府有义务来解释我的质疑。如果因为这个批评我不诚实,就好比批评自由国家的报纸和新闻是不诚实的,其实我们仅仅在执行我们的知情权而已。我们提出质疑,政府的职责是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所谓的诚信与否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MS:Good! And your name?

Penny: Penny.



MS: Anyone wants to retort Penny’s idea?

Kate:我认为用个人的质疑和报纸来相比是不合适的,报纸新闻有独立的机构,需要为他们的言论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个人在民主国家里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法律上不需要负责并不意味着道德上是合理的。就好像你平白无故骂了别人SB,法律上不需要你承担责任,但是道德你绝对是不对的。所以用谣言攻击政府依然是不道德的行为,或者用自己根本不确定真伪的言论去抨击政府,意味着自己放弃了道德上的高度。

MS: Good point! Your name?

Kate:Kate.

MS: So Kate: 如果在这个专制国家里,你的言论依然有法律的风险,请问在道德层面上,用没有确定真伪的话向政府施压是不是就有了道德上的升华?

Kate: Yeah……至少在这个专制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的勇气。

MS:那么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谎就不属于拥有道德上的瑕疵?

Kate: 用康德的意图决定道德的观点,这个在道德上的确是没有问题的。

MS;Good! Any other opinions about this topic?Yes!



Tim: 我这里想补充一点,对于用谎言或者不确定的真话来向政府施压的做法,本身就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即便是专制政府,也存在这件事的确和它无关的可能。更糟的是,专制下的百姓这样的做法从长期的角度看,也不能完全保证事情能够理性合理地解决。利用平民的愤怒去做非理性的事情并不奇怪,比如现在很多消息的来源本身就很可疑,似乎是有人故意引导大众煽风点火。历史上就曾经有过流氓组织利用“民主”的口号激发民愤夺取政权的事情……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内容给予屏蔽)

         ……

MS:Well, Let's make a summary of this discussion. 在我给出的这两个选项——舆论压力和坚持讲真话其实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问题思考角度。在两者不可兼容的情况下,前者代表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做事方式——即如何有利于救援,如何有利于监督就怎么做;后者代表了以道德为导向的做事方式——无论结果有多么难以接受,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考虑。Chandelier 代表了前者的思考角度,而Kate代表了后者的思考角度。

然而这两个选项本身也受到了质疑,第一,对于以道德为导向的做事方式,如果道德本身不能为我们带来更公平的结果,那道德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做事方式,不考虑道德的做事方式真的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What‘s your name? Tim)Tim刚刚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challenge。But I have a more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Tim。Tim, can I take another example for you?

Tim: Sure.

MS: Okay,如果舆论压力过大,可能会逼迫政府在救人方面更加注重销毁证据,有没有可能对救援伤者不利?比如刚刚发现生还的小女孩证明政府有可能过早地放弃了救援,这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如果进一步施压,即便又发现幸存者,政府有可能因为舆论压力放弃救助,甚至……请问非理性的舆论压力是否要反思这一点?当然,这又是一个非常繁复的问题,我们留在以后讨论。

此外,这个问题的前提“两个选项是对立的”也受到了质疑——道德和结果真的很难兼顾吗?就这个例子来说 对于极权政府信息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使用自己的舆论监督权的问题,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如果你选择舆论的压力,似乎就与个人的道德相互违背;如果你选择个人的道德,那从客观上似乎是放弃了自己的舆论监督权。两者是否完全矛盾呢?其实,哲学家们就曾经为“完全的谎言”和“误导性的真话”争论过,比如你收到一份糟糕的礼物,可是又不好明说,于是你说:“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礼物。”于是送礼的人以为你很喜欢,保住了颜面。这就是误导性的真话。那么“误导性的真话”是否能接受?在实际使用时和用谎言煽动民众行为上和道德上又有什么区别?道德和行为本身有关还是行为造成的结果有关?

欲知这个话题后续,请看哈佛大学《公平课》第七课



后记:

  写这篇东西本身不打算有什么明确的结论,仅仅用上面的讨论证明,一个看上去简单的高铁追尾事件恐怕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简单,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仅仅用几句“理智对待”“辟谣”或者“维护正义”的可笑理由妄图去否定别人的做法甚至做人身攻击的人,恐怕不仅仅是缺乏尊重的问题,更多的证明自身的狂妄自大和缺乏思考。

  上面的思维交锋水平其实很一般,因为这仅仅是哈佛大学新生的课程——也就是美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思维水平,并且从深度上讲,讨论本身甚至还达不到哈佛公开课的水平,因为再往深度挖,就要涉及西方哲学更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了,比如“理性”“道德”的本源问题。这些东西估计写出来也没多少人会仔细看,看了也未必能看懂,没准自己还会被扣上“装13”的帽子。实在没什么意思,索性不写了。

  但是仅仅是这些简单的讨论,估计已经可以让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相形见绌了。更不幸的是,经过四年的严格训练与教育,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也就是美国的未来的领袖阶层会有多厉害?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我们相比到底谁快?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未来的中国毕竟要靠年轻人去领导担当大任,靠着现在沉迷于消费、享受、做事浮躁的一代人行吗?坦率地讲,我并不看好。

  仅仅以此文为引子,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你可以有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但是请多一份思考与包容,同时也要在生活中更加务实与谦卑,否则仅仅是糊弄自己的生命罢了。



PS: 请别再申请加好友了,想自我的提高的人可自行去看网路上的公开课资源。对大部分人来说,本人的文章不过是凑个热闹围观一下增加点谈资而已。各人有各人的交际圈,踏踏实实地生活比在网上闲泡更重要。

PS2:相当一部分可爱的中国年轻人们,如果你们真认为仅仅在事故发生几天之后,哈佛的教授就在课堂上带有部分政治倾向地专门讨论了这个话题,并且还传到了全球的网络上,没有被中国的万里长城封杀,刚好还由一个对现在浮躁的社会非常遗憾的人翻译出来传到这里。那么真诚地恭喜你们,以美国高中生的思辨水平来看,你们能够提升的空间太大了,不亏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潜力股。前途一片光明,加油吧!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