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93阅读
  • 0回复

[新闻](转)“瓦良格”80后的故事—我们是见证者(1988.5—2011.6)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oxyxiaogu
 
发帖
287
C币
617
威望
19
贡献值
106
银元
99
铜钱
924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12
当梦想照进现实,醒来时我们终见梦里的繁华。
   的确,这是个80后的故事,生于1988,23年后的今天,是她起航的日子。她成长的岁月是坎坷的,经历了帝国的衰落与坍塌后,又在远嫁东方的万里航程中经受百般的刁难,最终在新世纪初找到了新的归宿—龙的国度,然而又是许多年的一股沉寂,今天她一生的蹉跎岁月终见光明。时光荏苒,让我们重回她出生以来的日子,1988,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毫无疑问,“瓦良格”是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一个绝对热词。它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关注,这份关注凝聚了亿万中国人对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发自内心的期盼。自1988年下水至今,瓦良格号已经历整整23年的风风雨雨,其曲折的经历也成为中国数十年寻求航母的真实写照。

    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做出了按照1143.5设计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称之为“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决定。继第一艘航母“定单105”(1143.5设计方案的工厂编号。“定单105”曾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就是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于当年9月开工后,1983年苏联军方决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单106”(1143.6),同样由当时乌克兰联盟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建。参与航母建造工作的共有将近五千个苏联企业、科学研究院以及设计局。

    为建造这两艘航母,苏联政府动用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大约7000多个工厂、制造厂,特别是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芬兰制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为了保障航母出厂驶往黑海,还将大渠和布格-德涅伯-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这次技术改造,大大增强了黑海造船厂的生产能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