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
你不仅要勤奋,
更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形态、卓越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
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等待机会、创造机会,
你才有机会上升。
至于上升到何处,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
因为你毕竟努力了,不会遗憾!
出生是你无法选择地,但后天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
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
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8月5日南方周末)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人们曾经坚信不疑的信条,
如今正被广大的农村学子一遍又一遍地怀疑着,
因为现状告诉他们,
他们正在承受着太多不应该有的不公平,
这些不公平使得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渺茫。
是的,国家在进步,教育在发展,
但真正落在这些农村孩子头上的实惠又有多少呢?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
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从现实来看,
高调拒绝高考固然鲜见,但低调放弃高考早已屡见不鲜。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高考中都存在“三放弃”现象,
即考前放弃报名、考后放弃填报志愿、录取之后放弃报到。
早在2009年就出现了重庆有上万名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新闻,
其中,无一例外都是农村学生。
“三放弃”原因各有不同。
高考之前放弃报考,
归纳起来有升学无望弃考、
觉得学费贵而就业又难弃考、
境外求学弃考、
参加工作弃考和被老师劝说放弃报考等。
考后放弃填报志愿以及录取之后放弃报到,
则是对自己考进某一批次学校、某一所院校或某一专业不满,决定放弃,准备来年复读,
或再考虑选择境外求学等。
这“三放弃”中,除了家境不错打算出国留学的之外,
对多数考生来说,其实是无奈的选择。
特别是农村娃,在考前放弃高考的与其说是“放弃”,还不如说是“被放弃”,
因为学费昂贵问题、就业门路少问题,
甚至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劝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放弃高考。
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
《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课题组负责人王雄先生介绍说,
高中前“放弃”一批,高考前再“放弃”一批,
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顺理成章”了。
农村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退出高考,
必然带来高校中来自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
有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当大批农村学生在高考门前折身而回,“放弃高考”也会让社会的人口结构、阶层流动越来越固化。
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
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
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
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
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
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为何农村学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
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
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
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
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
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
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
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
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
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
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
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
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如今重点大学内农村学子的逐渐减少,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农村学子要承受的第一重压力便是起跑线的落后,
没到过农村的人绝对想象不到他们的教学条件是多么的差。
他们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到初中,甚至是高中,
就一直是“填鸭式”,上课毫无特色之外,
课外接受的锻炼可谓少之又少,
在这个对学生才能要求逐渐严苛的社会,
农村的孩子会的却还是只有背书、写字。
而现在的重点大学又逐渐采用了自主招生这种额外的招揽人才的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人才输入的需要,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这些自主招生成功的学生占据了靠高考这个传统途径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名额。
而同时能够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好、
综合素质高的接受素质教育的城里学生,
因此,也就是说,是城里的学生占据了本身条件就差、起点就低的农村学生的名额。
按理说,通过自己能力获得进入名校的资格是无可非议的,
但实际上却是,这种模式使农村学子饱尝了不公平而又有苦难言:
高校这种自主招生是在明明知道城里学生将占尽便宜的前提下进行的,
他们几乎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将何去何从,
即使有人口里说着在自主招生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农村学生的照顾,
但事实他们又想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
到头来还是一切照旧,
城里学生依然有着大把机会进入自己喜欢的名校,
而农村学子却是削尖了脑袋也难挤得进去,
他们大多数的命运就是在一些所谓的二流三流学校迷茫着懊恼着。
虽然有人说,在二三流大学同样可以做一流的学子,
但实际上又有几个人做得到呢,
或许有的人想继续自己的梦想,
而学校的条件却完全不足以使他施展抱负,
我们说这是一种悲剧,
但我们将它如何定性呢?
是命运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
还是社会的悲剧?
中国改革的路还很长,
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实现公平,
农村的孩子不应该再承受这么多的不公平!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提到的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全社会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高考”有失偏颇,
虽然贫寒学子放弃高考未必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虽然成才的途径也未必非要去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但正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分级考试录取,
即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分开考试录取,
甚至注册入学,
但农村娃放弃高考、
高校农村生源下降的状况,
像农村孩子辍学失学一样值得警惕。
在开放的公民社会,
每个人都应获得在不同阶层中垂直流动的机会。
这种流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源泉,
也是公平效率的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2010年GDP已经达到40万亿人民币。
城市发展了,
可惜农村,依然如故!
农村的孩子,虽然可以打工,可以创业,
但靠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主渠道,
可惜,当前的中国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农村学生,
就是上了大学,也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首先,农村学生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
你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你的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
由于家庭贫穷,你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你不能旅游、不能进艺术班学习,
所以你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
要考你的素质、考你的综合能力、考你的见多识广,
你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
你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
因为你是你班上最穷的。
你要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
以你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虽然你以优异成绩毕业,
但是长期的压抑,
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
久而久之,
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
你要自己找工作,
家里没有依靠,
父母还望着你来改变家庭命运!
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
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
没有钱来疏通关系,
所以你比城市学生又慢了一拍。
找了一个一般的工作,
为了改变家庭的财富命运,
你不停地换工作。
由于家庭背景,
你没有有钱的“干爸干妈”,
你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五年后,
开同学会,城市同学都已经是有房有车,
年薪10-20万,
可惜你呢,还在为工作发愁、为买房发愁、为找老婆发愁!
十年后,同学是总经理,
也许你需要同学照顾,
找个工作,也许你会慢慢与同学疏远,
被抛出了一个“圈子”,
诸不知,同学关系是很重要的关系,
同学之间还可以帮你一把,可惜你放弃了。
由于中国社会,
是一个人情非常严重的社会,
你没有资源与人交换,
你很难快速进入主流社会。
社会制度、各种机制,也没有给你留下多少空间,
让你慢慢上升。
与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学生相比,
社会确实发生很大变化,
那时大家都穷,城市与农村差别不大,
可如今,差别确实太大了,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
并没有给你——农村学生有上升通道,
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所以,
农村学生,你不仅要勤奋,
更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形态、卓越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
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待机会、创造机会,
你才有机会上升。至于上升到何处,
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
因为你毕竟努力了,不会遗憾!
出生是你无法选择地,但后天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