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立秋”。天文专家表示,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今年的高温天气还没有结束,公众要注意“秋老虎”的余威。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开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中国古代“秋”有“就”的意思,立秋即为“万物就成之时”。此时农作物均已成熟,到了春华秋实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天文专家表示,立秋一到,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了。尽管民谚有“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说,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全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在炎热之中,故民间历来就有“秋老虎”之说。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公众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经过炎夏消耗,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所以,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注意饮食调理,注意气候冷暖变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生腹泻后,应及时就医,腹泻严重者,应立即救治。
李艳玲说,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因此,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这是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李艳玲提示说,睡前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助睡眠。
她还提示说,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而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虽然是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进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普通人从日常饮食即可得到足够的营养,不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