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20027
-
- 注册时间2011-08-16
- 最后登录2011-08-19
-
- 发帖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C币12
- 威望0
- 贡献值0
- 银元0
- 铜钱14
- 人人网人气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
- C币
- 12
- 威望
- 0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铜钱
- 14
- 人人网人气币
- 0
|
大规模养殖水葫芦遭质疑,是否值得拿环境去冒险 已圈养的水葫芦面积很大 自2011年初,昆明滇池上开始大规模圈养水葫芦,目前滇池流域已经圈养种植了26平方公里水葫芦。 据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副所长韩亚平介绍,通过技术和人为控制等手段圈养种植水葫芦可以使其附及圈养区域水内的富营养化物质,改善水质情况,恢复滇池的自身净化系统。再通过机械化采收,制作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从而达到去除水体内源污染的目的。 但这样一种“治污”手段,却引来了大批环境专家和环保组织的质疑。记者了解到,“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于今年6月启动,预计持续3至5年,在滇池主要河道入湖口、污染严重的内湖水域和蓝藻汇集区“控制性圈养”26平方公里水葫芦,用于拦截入湖污染负荷和消减内源污染物。 水葫芦是一种去除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最好的水生植物。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者还曾出过一本小册子《水葫芦拯救地球》。 但另一方面,水葫芦又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植物。上世纪80年代前后,防爆葫芦还曾给滇池带来过生态灾难。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出示的一份关于水葫芦的资料则显示,“水葫芦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国家环保部已把它列为首批最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8月是水葫芦最好的生长期,滇池正大规模引入这种水藻,试图通过其吸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特点,迅速改善滇池水质。但这一做法引起多方质疑,“绿色昆明”环保组织创始人梅念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水葫芦逃逸能力强,极易腐烂,大规模种植是一件冒险的事。” 近日市民盛先生从滇池手动葫芦身上看到了商机,他打算用它们来做“木炭”。如果考察可行的话,或许滇池的水葫芦能为治理滇池发挥更好的作用。盛先生以前做过木炭生意,当时用的还是传统办法,用木材烧制。近年来,流行起了机制木炭。他去外地考察了一番后,觉得正好可以对水葫芦加以资源化利用。 盛先生说,由于环保力度加大,去村里收购树枝、树叶都很难,近来,他注意到了滇池的水葫芦。水葫芦只是含水量大一些,经过脱水处理以后应该可以做原料。如果气动葫芦每天的产量能有10吨,大概就可以产出一两吨的原料,这样他就可以引进生产线进行投资。 根据滇池管理·局信息,今年已经种植了3.3万亩的水葫芦,到时可采收水葫芦近百万吨。这个数字比盛先生预期的每天10吨要高出很多。目前,滇管·局将水葫芦的处理分成两种方式进行处置。加起来每年可堆制成品有机肥约3.5万吨。“欢迎成熟的科技成果参与到滇池治理。”滇管·局工作人员表示,但前提必须是经过审查取得相关资质的技术。如果可能的话,届时盛先生会考虑从滇管·局购买水葫芦。 环保组织质疑 “绿色昆明”环保组织创办人梅念蜀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曾在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评价中心工作。她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表示:“绿色昆明”作为一个环保组织,并不会刻意站在政·府或者提出质疑的网友一边。“你可以看我们的微博,我们带着志愿者去滇池调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了解事实。”尽管滇池水葫芦圈养工程提出防止起重葫芦逃逸是工作重点之一,但“绿色昆明”志愿者依旧拍到,部分水葫芦“逃逸和游离”在围养圈外。 此外,志愿者在调查中发现,种了水葫芦的西坝河水很臭。西坝河是草海重要的流入河,7月31日拍摄的照片显示,西坝河整条河都种满了水葫芦,长势非常好。有沿河居住的居民表示,西坝河的河水原来没有那么臭,种植水葫芦后,河水变得更臭了,居民怀疑这可能是因为种植了水葫芦的关系。 志愿者还拍摄到,在草海内发现大面积水葫芦死亡的现象,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威胁。“水葫芦生长迅速,能够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重金属物质,如果起重链条不及时打捞,会向水体中释放氮、磷及重金属,水葫芦植株也被腐烂,严重污染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像此次发现的水葫芦,为什么没有及时打捞?”梅念蜀说道。 更加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志愿者通过化验发现,水葫芦圈养下的水质依然较差。在种有水葫芦的草海水域,对COD、溶解氧、氨氮、总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西坝河水质劣V类,总磷超标;草海东岸的四个检测点中,两个劣V类,两个Ⅳ类,COD、氨氮、总磷超标。不少市民发出疑问:种水葫芦真的能除磷除氮、改善水质吗?“ 滇池水葫芦圈养工程,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违反《环境评价法》的。”梅念蜀告诉记者,目前“绿色昆明”正在主推三件事:第一,希望建设方依法完成环评报告,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工程可实施性。第二,申请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评报告。第三,推动多方参与座谈会,邀请建设方(江苏农科·院)、管理方(市政·府、滇管·局)、专家、民众、媒体等代表参加,就各方有关技术、资金、管理制度等问题和建议直接沟通、深度探讨,以实现更加科学的治理和保护。编辑:xiaorecoll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