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票攻略”是一种矫情的反抗
“五一”假期到来,各种景区的“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铤而走险,有些甚至要穿越悬崖峭壁。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学者杨勇指出,由于票价在旅游总消费中的比例过高,游客想省钱,难免冒险。据媒体报道,中国景区票价多数超过外国。(《京华时报》5月1日)
“逃票攻略”在网络上的走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内旅游景点票价虚高的现实。今年恰逢景区票价调整“三年一涨”的“解禁期”,五一节之前就传出国内多个知名景点将要涨价的消息。动辄上百元的门票价格,让许多民众望而却步。尤其是与国外一些著名景点相比,我们的景点门票价格与国民收入、可承受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更是令人愤愤不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逃票”这种并不光彩的行为获得了某种正当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而被赋予一种反抗精神。在专家眼中,由于票价在旅游总消费中的比例过高,游客冒险逃票是“难免”的,而在一位大学生网友看来,逃票当然不对,而且涉险更没必要,“但门票太贵也是事实,比如我们大学生想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却怎么承担得了动辄百元的门票?”言外之意,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为“逃票”开脱:一个“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置于“门票太贵”的无情现实下,“逃票”难道不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吗?
固然,我们可以说国内景区票价习惯性上涨,以至到了让普通民众“玩不起”的地步,暴露了种种不堪的现实:譬如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自然景观公益性的严重迷失,以及景区门票定价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缺位,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逃票”辩护的理由。因为“票价太贵”,所以“逃票有理”,说到底是一种以暴制暴、以不道德对付不道德的逻辑。不可否认,当前的景区票价当中包含了太多的“暴利”甚至“非法利益”,但这并不代表你反抗这种“暴利”就占据了道德优势,正如我们不可能用一种不道德的手段来实行某个正义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得景区票价理性回归,反而恶化了社会道德水平,这比“民众玩不起景区”的结果更坏。
在一个社会,有一些底线是必须坚守的,譬如到景点浏览,你就得买门票,而无论你是否认可这个价格。然而从“逃票攻略”在网络上受追捧程度来看,这种“以不道德对付不道德”的比坏逻辑,显然在现实中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与其说,这是“景区票价上涨”带来的报复性后果,不如坦率承认,这其实更像是一次国民素质的大检阅。事实上,一些游客热衷于“逃票”,并非始于今日,也并非完全是因为“票价过高”,有人是把“逃票”当成了一种乐趣,纯粹是为了体验一种额外的刺激,而有人则把“逃票”视为一种探险,在一些驴友看来,不“逃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旅游。国内曾发生多起大学生探险迷路而陷入险境的事件,不少都是“不走寻常路”惹的祸。
“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固然可以促使公众尤其是地方政府反思景区票价的定价机制和管理体制,但要将之拔高为对“票价过高”的一种反抗,就显得有些矫情了。一方面,国内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数不胜数,要想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选择的余地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大家都蜂拥而至一些知名度大、门票高的景点呢?这其中,难道没有盲目消费的情结?另一方面,旅游并非一种刚性消费,对景区“票价过高”最理性的反抗不是“逃票”,而是拒绝,以此才能倒逼景区票价的回归。宁愿冒着“穿越悬崖峭壁”和逃票的双重风险,也要去一睹芳容,这哪是反抗,分明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嘛,受此殊荣的景区哪能不越涨越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