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07阅读
  • 0回复

[其它]经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renqigongju
 

发帖
22
C币
9644
威望
6
贡献值
3
银元
66
铜钱
72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1
不懂经济学,18岁以后的未来只有艰辛!
18岁以后,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习经济
经济学前提:经济人假设
货币:狗牙也可以买东西
商品: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
成本:有收获就有放弃
稀缺性:两颗桃子也杀人
价值和价格:天价理发费
需求和供给:多收了三五斗
经济激励:哥伦布的契约
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的背后
次贷危机:金融世界的“大地震”
中国房价:有房才有家
扩大内需:消费就是做贡献?
市场经济: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
为什么“AA”制也让人烦恼
为什么中国人要交漫游费
为什么会出现天价吉祥号码
为什么比尔?盖茨会放弃学业
为什么收入高的人多交税
为什么缺一个人包不好饺子
为什么广州美食物美价廉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为什么现在流行捆绑销售
为什么餐厅会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普通大众买不起房
为什么会出现8分钱的机票





    不懂经济学,18岁以后的未来只有艰辛!

    话说人生在世,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最需要的是什么?

    健康?幸福?快乐?

    那是自然。然而,说句实在话,也需要钱!

    人生处处离不开钱。但有钱的人总占少数,没钱的人总是占多数,“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比起懂经济的人,大部分人不懂经济,也不愿意了解经济知识。虽然他们也在努力地生活,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摆脱不了经济窘迫的状况。之所以世世代代地传承贫穷,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对经济知识的缺乏。

    亲爱的读者,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在经济方面,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你的未来处于什么水平?是位于有钱人的行列?还是站在平凡的人中间?

    先确认一下目前的经济水平吧。想想你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他们是富有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如果周围大部分人是富有的,那么你现在是富有的人。如果他们都是平凡的人,那么你是平凡的人。

    对于十八岁之前,你的经济条件都由你的父母决定。而等到十八岁之后,贫穷还是富有,就由你自己负责了。

    那么,未来的你处于什么水平呢?你周围人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未来,学长、单位上司们的社会生活平均值也可能是你的未来。在你眼里,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幸福而自由的,也可能是就像“骑踏轮的松鼠”那样忙碌而枯燥……

    有空的时候,问问他们在你这个年纪是怎么生活的吧,和他们比较一下你的经济常识水准和财产规模等。

    有句话说,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就不可能比别人更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永远不要满足停留在经济平均线上,那样只能意味着满足最基本的温饱。激起你的斗志来,即便你的理想不是成为大富翁,而只要你想成为在经济上比较自由的人,就必须尽早积累起经济知识,并把它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早日跨越平均线,享受财富带给你的幸福!













18岁以后,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习经济
更新时间:2010-2-23 14:31:00
字数:1281

    18岁以后,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习经济

    上个月,我那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表弟说,他们班有一位同学买基金赚了钱,利用暑假出去旅游,走了大半个中国,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这令所有的同学都很羡慕。我表弟表示,他也很想了解一点经济学,尤其是关于股票、基金之类能赚钱的知识。

    我告诉一向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他,所有的投资,不论是股票还是基金,首先第一步,都是需要一笔本金。我问他,你的小金库里有多少钱?

    啊?他一下子傻了眼。

    跟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一样,还在读书的他所支配的金钱多是父母提供的。每个月都有一笔生活费,每一次他都用得光光的,还会经常出现超支、预支的现象。在他聪慧的大脑里,几乎没有“储蓄”的概念——他从小就知道钱是用来花的,可是对于如何花钱,如何管理钱以及怎样才能赚到钱的问题,没有人教过他,他也从来没有思考过……

    这怎么不让人担忧?!

    我告诉他,在如今这个经济时代,财商已经变得和智商、情商一样重要,因为“经济”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从这一刻开始,他应该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事实上,要想将来生活得好,每一位年轻人都要尽早学会必须的经济知识,学会应用经济的方式去思考,用经济的方式去行动,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懂经济,会赚钱、会花钱、会管理钱的人。

    这本书,就是专门为像我表弟一样的年轻朋友们编写的,它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不分年龄段的经济学“门外汉”,以及作为大学里经济系相关专业的预科教材书,它起着开启经济学“大门”的作用。从这本书里,你既能接触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也能得到很多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要求你能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在于,逐步引导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就是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思考”。

    如同“医学的人也会死去”一样,经济学并不是教你一套可以立竿见影的致富术,阅读本书也不可能让你立刻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是,它却能教会你如何思考,能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以便你更好地主宰人生,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本书中所有经济学知识都是以经典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点出经济学知识,通俗易懂,即使你此前从未接触过经济学,也能够轻松读懂。正如肖伯纳所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希望通过这本《十几岁读点经济学》,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光明!

    附:你能回答这5个问题吗?(请在书中找答案)

    为什么粮食大丰收时,老农也会愁上眉梢?

    为什么人民币在不断升值,变得更加值钱后反而又生新烦恼?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勤俭节约,可是为什么现在得经济学家却号召人们消费?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场为什么总是在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不惜降价销售?

    有些产品质量一般,人们却争相购买;有的产品质量很好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

    经济学前提:经济人假设

    有一位妇人在纽约市的多家报纸上刊登了一美元卖宝马车的广告,人们并不以为然,因为一美元是不可能买到宝马车的。一周过去了,没有人去买这辆廉价的宝马车。刚毕业的小伙子约翰看到这则广告,满怀希望地拿着一美元按报纸上的地址去买这辆宝马车。很快,约翰就和卖车的妇人办好了手续。约翰问:“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妇人说:“因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遗产全都是我的,只有这一辆宝马车属于他的情人。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拍卖,拍卖所得的款项全部归他的情妇。所以,一美元即可。”于是约翰高高兴兴地开着宝马车回家了。

    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中最根本的一个假设,整个经济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经济人假设认为,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人都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如收入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价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在既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约翰,他很乐意用一元钱就能购买一辆宝马车。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的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们要获自己最大的利益。

    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经济人的“流氓假设”: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因此,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举个例子说:一个虔诚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无论个体的行为时成功地为个体带来正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还是带来负的经济利益的损耗,在做出决策时,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都希望买到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会保持最大的自利,也许在结果上买了“物次价高”的商品,但这个不会改变个体是理性经济人这一事实。

    可以说,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    经济学提醒你:

    道德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这些是人的道德性的体现。斯密的这种伦理思想后来被发展成“道德人”理论。


    货币:狗牙也可以买东西

    世界上除了我们所认识的常用货币外,还有一些新奇的不为我们所熟悉的货币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种贝壳——“加马里”货币来交税。再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所以就以狗牙作为货币,一颗狗牙大概可以买到一百个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为礼金!近年来有一些贪婪的骗子向美拉尼西亚运入大量的狗牙,以骗取土著居民的各种有用物资,一度造成了“通货膨胀”。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可以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有人不禁要质疑上述的论断:人民币、美元、欧元才是货币,肥皂、洗衣粉之类的商品也能算是货币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粉当然不能算作是货币。要了解货币,就必须从货币的起源来看。

    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

    人们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只羊换一把石斧。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被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只羊换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换一堆盐,这里石斧就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贝因为难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贝”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在于,它的制作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地获得,同时还易于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把金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面刻制印标,准确标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们只要看一下这片贵重金属上面的标志,就可得知它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的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它不易携带,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里、钱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种纸币,流通于193个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中。

    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谁占有的货币越多,即表明所拥有的商品越多。在货币的帮助下,人们不仅可以进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过去更容易富裕起来。货币的权势并不像刀剑和长矛那样锋芒毕露,但其效果却更为持久和长远。

    ★    经济学提醒你: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商品: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

    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矿产十分丰富,但岛上没有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瑙鲁一方面出口矿石,另一方面进口泥土,以便种植农作物。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过于丹麦格陵兰岛出口的冰山了。这是10万年前的冰,被认为是最纯净的,没有污染,杂质很少。

    日本商人将田野、山谷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气,用现代技术储制成“空气罐头”,然后向久居闹市、饱受空气污染的市民出售,购买者打开空气罐头,靠近鼻孔,顿时香气扑鼻,沁人肺腑。

    商品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吃、喝、穿、住、用、行,样样离不开商品,只要兜里有钱,我们随时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商品?

    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时候,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是只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没有用来和他人交换,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简单概述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她是商品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交换的要求,也就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些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得以生产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会发生交换行为。咋私有制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见,商品即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私有制的产物。

    ★    经济学提醒你:

    自由物品:我们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的物品。在这个世界上,自由物品是一种例外,它们是大自然的恩赐。值得重视的是,因为人们不加珍惜,这种恩赐正在一样一样地减少。空气曾经被公认为是自由物品,但是随着污染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自由地呼吸清洁的空气似乎越来越变成人们的一种奢望。


    成本:有收获就有放弃

    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古希腊,是小国伊庇鲁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醉心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伟业”,企图在地中海建立一个大国。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领大批军队进攻罗马。在阿普利亚境内的奥斯库伦城附近,双方展开了激战。在这次战斗中,皮洛士的损失极其惨重。他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损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战斗结束后,将士们向他表示庆祝,皮洛士看着硝烟还没散尽的战场,叹息道:“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也就彻底垮了。”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皮洛士的胜利”,在经济上引申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也就是企业把商品提供给市场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2.成本是为了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姐姐准备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她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她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是,你需要提醒她的是,这样的计算式不完全的:她漏掉了自己的工资,自己垫付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才能决定开服装店是否合适。

    ★    经济学提醒你:

    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与它们相关的成本属于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指在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项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当一定期间的产量增大时,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按比例相应增多,所发生的成本也会按比例增大,故称为可变成本。

    稀缺性:两颗桃子也杀人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都为齐景公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三个人自恃勇猛,对齐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晏子建议齐景公把这三个人剪除,以免将来留下祸患。景公也觉得应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战功赫赫,又勇猛无比,齐景公也觉得很无奈。晏子说,应当巧斗。他向景公建议,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只赏赐给最有功劳的人。拿到桃子后,三个大臣开始争夺,竟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最后两个人得到桃子,另外一个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个人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杀。

    这是《晏子春秋》里的记载,三员大将被两个桃子杀死——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同伴自杀,自己就也自杀吗?太不划算了吧,别忘了当时春秋时代的人都是很讲义气的,所以见到同伴自杀,自己也自杀是没什么奇怪的。晏子利用的就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只给两个桃子,三个人无论如何也分不好,杀死三个勇士的不是两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争夺,最后在争夺中死亡。

    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鲁迅说过,北京的白菜太不值钱了,但南方的白菜拉到北京,就不叫白菜了,叫胶菜,而且价格要高很多。所以他创造了一个词语:物以稀为贵。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是社会配置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所谓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合作的形式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合作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因为资源稀缺,才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使人类的福利达到最大化。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例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但是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的价格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到现在也开始涨价。当一个商品变的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黄金因为属于稀有金属,所以价格才高。权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为权力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条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只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更多的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一来,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了。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火车票在春运的时候可以卖高价,一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在奥运会开始前,居然都卖出去了20万的天价。这些都是因为稀缺。因为稀缺,所以才产生需求,因为需求才拉动经济增长,因为稀缺我们才去竞争,才会积极创造未来,推动社会进步。因为稀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进步,以适应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你想得到更多,必须得努力!

    ★经济学提醒你: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人们的需求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也总是不足的、稀缺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需要合理利用稀缺资源,首先不要浪费,其次还要积极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够不被稀缺所束缚,才能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价值和价格:天价理发费

    郑州一家理发店一夜之间成了全国最有名的理发店。不是因为这个店的师傅手艺高,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项惊人的记录:两个人理发,收费1.2万,平均一人6000元。

    2008年3月29日,在郑州市某中专读二年级的小亚和同学小莉一起到郑州非常繁华的二七广场逛街。下午2时许,两人逛到二七路的正弘大厦附近,看到旁边的“保罗国际”的橱窗玻璃上贴着“洗剪吹38元”的字样,原本就准备理发的她们便走了进去。

    在理发之前,店员向她们出示了消费单,分别是洗剪吹38元、洗发用品60元和护发用品60元。

    两人开始剪发,剪完头发,已是下午6时许。可让两个女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了总共1.2万元的天价!

    因为小亚和小莉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店员便不让她们离开。后来店员给她们支招,只要办理一张该店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优惠折扣,但每张会员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钱将存在卡里。两人身上当时只有不到300元的生活费,她们无奈之下只好掏出手机向同学求援。当晚10时30分许,小亚和小莉一共向30多名同学借钱,总算凑够9800元送到了店里,她们才得以脱身。

    理发店收取1.2万的价格,令人目瞪口呆。经过媒体曝光,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供给是价格形成和变化的直接条件。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另外,价格的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息息相关。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市场的价格,你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例如: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抢购对象,这主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需求的剧增。在欧洲,每天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饭店的价格呈直线下降;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下降,这些都反映出供给和需求对市场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

    ★经济学提醒你:

    价格指数:表示在给定的时间段里,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

  需求和供给:多收了三五斗

    众所周知,可饮用的水,对于地球上生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人类就难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说发展了。没有了水,地球将停止转动!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然而水的价值却是如此低廉。相比之下,钻石则是另一种情形。钻石的价值主要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也许可以说,即使没有钻石,人类照样可以生存,人类社会基本上依旧可以发展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钻石对人类社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事实上,钻石的价值却是如此之高。

    这就是经济学史上著名的“钻石和水”的例子,它曾经困扰了经济学界很长时间。

    我们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供给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空中楼阁”,多少人幻想着住在里边,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从而也就没有什么与之相应的价格。同样,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它。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虽然说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是必需的。水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水的供给也是巨大的,只要厂商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就可以向市场提供水。这样一来,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使得水的市场价格十分低廉。

    而与此相反,钻石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正是因为对人们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也就是说,人们对价格很敏感。价格稍微提高一点,人们就有可能放弃这种需求。由于钻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开采难度,钻石的供给也是十分困难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这样一来,很大的需求价格和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钻石市场价相对地十分高昂。

    与此相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谷贱伤农”现象。本来说,农业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些,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由于全体农业的丰收,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急剧上升,超过了需求量。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这样一来,在市场交易时,就给农民带来了天然的讨价还价的劣势。消费者会想“反正你一定要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所以消费者会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而在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则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这其实也是谈判学上常见的心理现象。

    类似的还有前些时候我国出现的“倒牛奶”现象。先是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农纷纷把鲜奶倒掉。而后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因为收购过多,只好把来不及加工的2吨多鲜奶倒入下水道。似乎我们生产的牛奶已经到了“喝不完”的境地。但是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不到7公斤,每天平均消费量不足20克。在我国奶制品消费量最多的上海市,去年平均消费量只有26公斤,还不到世界人均130公斤的1/4。从奶制品的供需关系上看,就是按照近年来的高增幅看发展,在未来10年内,中国仍是“贫奶国家”。这又该做何解释呢?只能说,这是牛奶生产的地区性、局部性、暂时性的过剩。

    对于倒牛奶现象,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他们不把牛奶分给那些还喝不上牛奶的人们呢?其实,他们把牛奶倒掉,是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的。试想,如果他们把牛奶无偿分给了居民,那么,有些人因为获得了牛奶,以后一段时间内,而且即使在以后牛奶供给相对平衡时,也许就不再买牛奶了,无形中降低了牛奶的需求。另外,如果他们现在无偿地得到了牛奶,那么明年呢?那些有“守株待兔”思想的肯定会等着你的牛奶发生过剩,等着再次喝上“免费的牛奶”。

    事实上,关于过剩的解释经济学上有“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这两个概念。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买不起该种商品的人。我们说,绝对过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而相对过剩则是时常出现的事情。无论是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国内的一些地区,都存在相对过剩的现象。并且相对过剩的发生在一个行业内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牛奶的过剩,就属于相对过剩。正如前边所说,相对过剩的商品,从厂商的长远经济利益来说,是不适合免费发送给那些没有购买力的人群的。毕竟,经济规律是“无情”的。

    ★经济学提醒你:

    需求规律: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即在一般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例如,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上升了一元,很多人都会选择少买牛奶;而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下降了一元,那人们就会多买一些牛奶。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经济激励:哥伦布的契约

    1492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没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哥伦布的环球之行来之不易。此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水手,出身卑微,只不过有着一个当航海家的豪情壮志,还有着一种为世人所不齿的“白日梦”——当时葡萄牙正试图绕过非洲去印度,但哥伦布认为不必绕过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达印度。

    为此,从1484年开始,哥伦布就向西班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到1492年,由于西班牙王后的大力支持,西班牙国王才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花了8年的时间来做“公关”。1492年8月,已经41岁的哥伦布带领120人分乘3只小船离开西班牙,开始向西环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经过30多天的航行,他们终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哥伦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哥伦布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误认作印度,西印度群岛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知道,哥伦布的航海掀开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经常这么讲。可是哥伦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

    其实,哥伦布可不是完全无私地做出这种“壮举”的,8年的公关努力,在成功那一刻,哥伦布提出了自己的“开价”,他和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订立一个契约:“国王与王后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拥有宗主权;哥伦布被封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被准许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新发现土地上产品的10%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而他对前往新大陆经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税,对自己运往西班牙的货物实行免税。”

    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契约。哥伦布的收获远远超过他此前“浪费”的8年时间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真可谓一本万利!

    这种探险行动绝不是无偿的,而是有着巨大的潜在利益的刺激。

    同样,1519年麦哲伦航海探险计划开始实施时,西班牙国王也答应从新发现的领土中,拨出1/20赏给麦哲伦,并允许其参与未来的土地开发。因此,远航探险不仅可以带来荣誉,更可以致富。

    这种基于利益之上的契约,使欧洲航海探险从一开始就注重每一次新发现的信息发布与记录。他们每发现一块新的陆地、一座新的岛屿,就给予命名,并划入本国的版图。

    但是反观我国的郑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地远航,遍及了中国周边海域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哥伦布之前的100年,郑和完全有可能取得与哥伦布一样的成就。

    但是,郑和出行前可能与皇帝订立合约吗?非但不能,而且郑和及其一切航海船只均属于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于是他不能发现新大陆,世界经济史上有哥伦布,但没有郑和,尽管后者下西洋的规模可以称得上亘古未有。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当然,贸易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维度,政治、军事、文化等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是,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的壮举。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当你的行为具有利益的眼光,符合“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你的行为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样的行为也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故事,但他们的子孙却必须努力学习“哥伦布们”的语言和技术。

    ★经济学提醒你:

    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民币从2007年开始一直不断升值,2008年更是突破了对美元1:7的关口。从1994年人民币改革以来,这是中国人民币迫于国内外压力第一次大规模升值,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有的人认为是好事情,而有的人认为是坏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人民币升值是好是坏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多大影响?该如何对待人民币升值?

    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了,钱值钱了,老百姓出国旅游、买原装进口汽车、瑞士表更便宜了,大企业到国外吞并企业成本降低了……美国为什么下大力气逼迫人民币升值?难道美国人傻吗,让自己国家的钱不值钱?其实我们从日元相对美元的升值就能看到其中的道理。1985年美、英、法、前联邦德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迫使日本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签字之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到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 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日本人当时也以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了富翁,但事实却是日本的经济所遭受的打击用了20年也没有缓过劲来!

    人民币的升值对富人的好处确实是显而易见,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前8.5元人民币换一美元,现在不到7元就可换到,到国外去玩、去购置产业就更廉价了,显而易见富人手里的钱更值钱了。张老板就是对人民币升值津津乐道的人,因为这次他去美国旅游,花了更少的钱却享受了同样的服务,以前他住旅馆的费用是一万,现在8千就下来了。而且他还购买了大量的商品带回国内,张老板感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对他这样的人就是带来了诸多好处。

    人民币升值就是意味着人们手里的钱更值钱了。以前8元人民币才能兑换一美元,现在7元就可以兑换一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每一单位货币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买到同样数量的商品。一元人民币在中国可以买一个苹果,在美国也照样可以买一个苹果。一美元在美国可以买8个苹果,在中国也照样可以买8个苹果。但现在人民币升值了,一美元只能兑换7元人民币,在中国可以买7个苹果,那么中国7元人民币就可以换1美元,在美国却可以买8个苹果。对于有钱的人可以去国外旅游的人而言,人民币升值的确好处很多,他们可以用同样的人民币换取更多的美元。可以在国际上买更多的商品。

    与张老板不同的是,刘老板的日子却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变的日常艰难。刘老板是做进出口业务的,有一个出口公司,每年采购商品向国外发货。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刘老板的定单不但减少了很多,而且美国客户多以美元结算,结算后换得的人民币就更加的少了,然后用换取的人民币去采购货物,发觉物价还上涨了,而美国客户的价格没变,再换回人民币后发觉利润越来越微薄。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是最不利的,因为同样的商品要换取美元,再兑换回人民币,而美元却是相对贬值的,比如10万美元可以换取80万人民币,但现在10万美元只能换取70万人民币。同样的价格,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收入却凭空减少了10万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反而影响到国内商品的价格,刘老板也不明白,不但自己换回的钱少了,而且货物的采购成本也提高了,这是怎么回事?

    一般老百姓只在新闻上听到人民币升值了,觉得钱应该更加值钱了呀,但自己在买商品的时候,发觉钱不但没有值钱,反而不如以前了。原来可以一元钱买一斤白菜,而现在却1元5角买一斤白菜,这样来看自己的钱反而更不值钱了。

    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更多的人愿意持有人民币,一般老百姓感觉不到,似乎升那么一点值对自己没什么影响,但是持有大量资金的个人或金融机构对此却是十分敏感,哪怕只是升值那么一小点。他们的财富便可以因此增加或减少很多。比如一个人拥有80亿人民币,他原来可以兑换成10亿美元。但现在人民币升值后,他只用70亿就可以兑换10亿美元,白赚了10亿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一直高涨,所以未来对人民币的预期更加乐观,认为还会继续升值下去,于是大量的外币机构开始储备人民币。人民币需求越大,人民币的价值就会越来越提高。而大量的人民币必然会涌进中国市场,因为只有中国消费人民币。这样便会在中国造成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所以人民币升值后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并没得到太多好处,尤其对出口商打击很大,但像富裕的张老板那样喜欢去国外旅游购物的人却比较欢迎人民币升值。总而言之,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谨慎而理性的看待。

    ★    经济学提醒你:

    人民币升值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而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对国民财富造成很大的伤害。

    对普通百姓而言,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应该把余钱拿出购买不动产或储蓄人民币,尽管当前可能物价上涨有些不利影响,但人民币升值大趋势不会变,所以应该多储存人民币,尽量使自己变成像张老板一样的富裕之人就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快乐了。

    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的背后

    经常听到别人抱怨挣的钱越来越不够花,房子开始涨价,猪肉开始涨价,鸡蛋也开始涨价,吃菜吃不起,住房住不起,于是人们慨叹: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现象。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是涨声一片。这让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该怎样认识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那么多东西了。假如以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猪肉。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光是猪肉涨价了,当你环顾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

    通货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的钱在市场上流动,不管是数量还是流通速度都比平时要快,货币的流动性大大加快。按照通行的经济学规则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总额等于市场上所有物品的价格总和除以货币流动速度,当货币总额增多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高涨。这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居民信心,吸引了资本的介入,使货币增加。通货膨胀一般分为几种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大多数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造成的,由于需求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比如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自住房和投机房需求加大从而导致房价上涨,房产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大.属于经济里的龙头产业,房产业的价格上涨往往拉动其他产业,从而导致GDP出现过度需求的局面,关于这个类型的通货膨胀,经济学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个人买粮食的时候认为粮食贵了,卖粮食的说,是因为面粉贵了,卖面粉的说,是因为油条和面包贵了,卖油条和面包的说,因为他们要吃猪肉,而猪肉太贵了,他们必须提高价格来增加收入.卖猪肉的说,因为生猪太贵了,所以肉贵。养猪的老大娘说,因为粮食贵了,所以生猪贵了。

    这一个过程是循环的,找不到哪个环节是最初的根源,但是肯定是由于需求的过度扩张造成的,一个环节的过度会导致其他环节都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价格上涨,也许是由于粮食稀缺造成的,也许是由于养猪的少了,但不管怎样,由于需求扩张而产生的物价上升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提价.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主要是由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本身具有刚性原则,只上涨不可跌,通常认为工资的降低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工资和福利经常出现被人为拉动到超出社会承担能力的程度,由于发放工资过多导致货币发放超出实际需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在西方容易出现,因为西方国家的工会属于比较独立的机构,他们只从工人的角度去考虑,不顾提高工资的社会成本,这样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还有采购成本突然提高,而造成通货膨胀也属于成本推动型,比如1973年由于石油输出国联合垄断价格,导致石油价格猛涨,形成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3、利润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垄断或者是联合定价而导致企业利润增加,货币需求扩大,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也不重要.

    三种通货膨胀类型虽然不一样,但是一旦通货膨胀发生时候,往往是三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造成的.原来一个产品只需要一元钱,现在产品没有变,而货币却增加了,一个产品需要二元钱了.所以原来的钱就不值钱了,无形之中,你手头的财富缩水了.市场上的钱太多了,这可能是需求增加后,投资增加造成的货币富裕,也可能是利润增长的太快,马上把利润转化成投资投放到市场上.也可能是银行又多放贷了货币.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你挣的工资就得看它的购买力来核算工资的价值.

    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都是不知不觉的,你明显感觉到物价上升了,这就是通货膨胀了.通货膨胀是有周期性的,一般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出现,然后伴随经济的衰退,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当需求扩张的时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接着就又会供应过度,价格降低,需求下降,货币需求也随之减少,物价低迷,通货紧缩到来.与通货膨胀相反,原来一个产品需要一元钱,现在货币量减少了,也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变慢了,因为商品价格总额等于货币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这时候可能一个产品只需要8角了,物价低迷。

    ★    经济学提醒你:

    通货膨胀原因很复杂,但百姓唯一的感觉就是物价上涨,这也是对百姓最为不利的地方,面对通货膨胀,应该减少消费,积极理财,尽量使财富增值.但通货膨胀往往与通货紧缩是交替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时候可以增加消费,这时商品都是很便宜的。


    次贷危机:金融世界的“大地震”

    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经济领域的人来说,次贷危机这个名词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从2007年开始,这个名词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次贷危机让强大的美国经济陷入了增速减缓的困境,甚至面临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的变脸牵一发而动全局,让全球众多国家的经济也陷入了危机。在中国,次贷危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经济的下滑、通货膨胀、股市的暴跌等,都和次贷危机有关系。那么,什么是次贷危机呢?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是指发生在美国,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剧烈的危机。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都受其影响。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质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对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优质客户,主要提供传统的15到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三个层次就是次级贷款市场,针对的是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没有收入证明与负债较重的人,主要是提供3到7年的短期贷款。至于第二层次就是“另类A级”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是提供介乎前两者之间的贷款。

    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由于第三个层次的次级贷款市场出现问题。次级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无需提供资金证明。这表面上来看,贷款银行似乎在做着善事,让那些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房可住。事实上,我们不能忘记任何公司都是逐利的,银行也不例外。这些银行推出的都是无本金贷款,三年、五年、七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而这些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就突然增加。这样做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银行对资产价格有着极其强烈的上涨预期,而且这样做的利润空间很大,所以,就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低收入者提供贷款了。

    银行将贷款带给低收入家庭之后,它本身为了转移风险以及尽快回笼资金,以住房抵押为基础,对次级贷款进行了证券化,将这些贷款发行成债券,即次级债(MBS)。相应的,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也高于普通的债券。因为利率高,于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都纷纷买入了次级贷款债券。

    而投资银行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抵押证券(CDO),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转卖这些次级抵押证券,到了最后,风险已经蔓延到了全球的金融机构。

    如果房价能够持续上涨,这样的利益链条是能够保持正常的。但是,从来就没有只升不降的资产价格,当经济进入滞胀,通胀泛滥,资产价格的下跌就无法避免了。从2006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开始下跌,次级贷这个多米诺骨牌随之倒塌,无数家庭无法偿还贷款,大量的违约房产被银行收回拍卖,导致了贷款银行的巨额亏损,投资银行也无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银行也爆出巨亏。这就是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了。

    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就非常显著。虽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次贷金融产品的规模有限,但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严重恶化了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5.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换算成人民币,增幅回落11.6个百分点;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

    其次,由于美联储进入了降息周期,而中国央行在通胀压力下不得不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套利。大量热钱的涌入一方面造成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总额达1.8万亿美元),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另一方面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局面,推动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上升。

    再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产品价值重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也是造成目前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波动性加大的原因之一。

    最后,美元贬值推高了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这将通过PPI的上涨(我国的PPI从2007年10月份开始上升,到2008年2月份达6.6%,创3年新高),最终传递到中国的CPI(2008年2月份达到峰值8.7%)。

    ★ 经济学提醒你: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中国房价:有房才有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杜甫的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公元759年暮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诗人十分喜悦,在这里先后居住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不料,最终在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长夜难眠,遂写下了这一名作。诗人潦倒至极,然而在诗中,依然表现出身处窘困却心念天下黎民的胸怀。让杜甫更没有想到的是,他自伤贫困的一句诗仍是一千多年之后现代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住房,是一项基本的生活需求。时至今日,住房问题依然是中国百姓普遍关心的一个严峻话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房产的改革,越来越关注,到了街头巷尾无不议论的程度。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针对住房问题,邓小平同志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

    1997年,中国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由此终结了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紧接着,众多工厂职工掏钱购买自己租住的单位房屋。中国由此飞速进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时代。大致在200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也踏上了飞速上涨的历程。然而此时,保障性住房并未按照国务院当年的要求,成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这导致低收入和高房价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多的普通百姓陷入到只能看,不能买的境地。

    有一种观点讲房价的上涨归结为住房的刚性需求。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到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及中国权威学者所编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找不到“刚性需求”这一术语。很显然,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的独特贡献。刚性需求是什么,简单举个例子,中国未来有2亿多农民要成为城里人,他们需要房子,这是刚性需求。因为刚性需求的存在,中国的房价长期肯定就看涨。稍微有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经济学里所讲的需求,不仅是有效需求、真实需求,而且是在“预算约束下”在一定时间内的需求。而我们的这些经济学家,在谈刚性需求的时候,却把经济学里关于需求的概念忘得一干二净,只讲需求,不讲居民的收入,不讲在什么时间内的需求。

    高昂的房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有多少爱情死于房价?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什么时候,结婚总得有住的地方。中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老百姓都讲“盖房子娶媳妇”,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这演变成“想买房子结婚”。然而,一套房子的价格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称得上一个天文数字。再者,人们的生活除了住房之外,还有孩子的上学和老人的健康,这两者都需要作很大的储备,人们不可能把钱全都存到房子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保障性住房的渴求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投资兴建或收购的,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或者租金标准,具有保障性质和特定用途的住房。保障性住房与市场上的商品房相比,一个为了公益,一个为了赢利,有着本质不同。对于老百姓而言,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点当然就是便宜、实惠。

    实际上,在十多年前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经被钦定为主角,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一直站在中国房地产这个大舞台的边缘。现在,在中国楼市甘当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终于等来了“变换角色”的时刻。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六条房产调控纲要,明确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7年8月8日,国务院下达《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以及“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进入2008年,各地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这表明,买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有望借助保障性住房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实现并不奢华的住宅梦想。相信随着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的梦想,离我们的距离将越来越近。

    ★经济学提醒你:对“衣食住行”四大生活支柱来说,住房显得尤为关键。近十年来,房价一路上涨,已经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国家推广保障性住房,必将逐步缓解“住房难”的问题,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实现拥有自主性住房的梦想。

    扩大内需:消费就是做贡献?

    王叔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丰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他却常常因两个人的花钱而生气,一个是他的父亲王大爷,另一个是他的儿子王小宝。这生气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父亲的过分节俭和儿子的过度消费。

    王叔的父亲王大爷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虽年已七旬,但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未改。为了节省一点电费,王大爷看电视时从来都不开灯,空调从装上到现在,如果不是王叔去他那里开上一会儿的话,他自己是舍不得开的。当王叔因此而说几句时,王大爷总是说:“咱住在二楼这么阴凉,如果再开空调,浪费电不说,凉得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叔专门给父亲买了一盒蚊香让他记着晚上睡觉前点上。可王大爷总是说:“不点也罢。过去在农村,有谁点蚊香。人瞌睡了自然就会睡着,这么大个人还在乎蚊子咬两口。”为了能免费理发,王大爷能从城西步行到城东找义务理发摊儿。为了省钱,王大爷不仅坚持自己蒸馒头,而且也很少买菜,常常是逛菜市场时顺便就拣上一些菜回来。王大爷过生日时,王叔说到饭店里去吃顿饭,可王大爷却说:“还是在自己家吃实惠,割斤肉,擀点儿面,比去饭店吃强多了。”

    与王大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叔的儿子王小宝。为了玩游戏,硬是让他妈给他买了一台好电脑,游戏光盘一买就是好几盘儿。想弹吉他,就让他妈给买了一把吉他,还专门请了老师教他。到了夏天,王小宝是进门就开空调,冰箱里好点的冰糕都是为他准备的。早上他动不动就要去喝两三块钱一碗的羊肉汤。中午和晚上,饭桌上没有肉他是不会动筷子的。就这还不算,双休日王小宝还总要王叔带他去饭店里撮一顿。对此,王叔没有少说儿子,可是王小宝却振振有词:“现在提倡消费,国家领导人都说要扩大内需,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多做贡献。而且,您和我妈的收入也不应该在乎这点支出。”

    王叔非常矛盾,常因父亲过分的节俭而心疼地责怪他,但对儿子的过度消费虽然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其实,王叔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群体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西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节俭悖论”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个家庭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富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里一定要有汽车,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汽车要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又要用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用于买别墅的l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1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的罪恶?有两点我们必须考虑,它有助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一是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在经济学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有些情况下,社会成员个人的精明可以是整个社会的愚笨。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这一现实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节俭悖论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如此。

    ★经济学提醒你:

    刺激国内消费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增加消费量,才能真正拉动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无论如何,消费都应该控制在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经济条件的范围内,而不是盲目消费,甚至是浪费!


    市场经济: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几乎所有行业的所有产品都在降价,从彩电、冰箱到服装、手机、电脑等。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因为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优质的商品。对生产者而言,降价迫使生产者改善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使其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经济学角度讲,上述双赢的经济现象体现的正是“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此原理其实解释的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中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与人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这一经济学原理都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市场经济的影子,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更是离不开市场这一经济组织形式。

    那么,市场究竟在经济活动中有什么样的神奇魔力呢?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指引个体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一只调节经济的“无形的手”;另外,市场还会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增加社会整体利益。而市场经济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和基础作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经济制度。了解市场经济这一重要概念,有利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更利于自己也更利于社会的选择。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经济概念,让我们先看一个平价眼镜超市的例子。

    随着眼镜零售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曾经被媒体列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的眼镜行业,其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眼镜生产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高价经营模式,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超市”销售的模式来减少销售渠道,同时更加注重眼镜的加工和服务质量。眼镜生产企业的这一策略使顾客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同时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平价眼镜超市的低价经营策略,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和促进的结果,那么市场为什么能够对经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这是因为市场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自主选择购买何种商品,而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自主选择生产和销售何种商品。市场根据价格的变动,促使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引导资源向最具效率的方面配置。

    市场经济原理告诉人们,物美价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消费者,人们不能片面地认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最实惠的商品,这样才不会错过市场经济带给自己的好处,合理分配自己的每一分钱。作为生产者,明白市场经济的原理之后,应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最物美价廉的产品,在不断让利于消费者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产品生产者,只要对各自的利益作出理性的考虑和选择,都会带来满意的市场结果,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国家的经济繁荣。

    ★    经济学提醒你: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一旦市场失灵的现象出现,短时期内往往不可能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时候,政府就要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市场,回复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

    为什么“AA”制也让人烦恼

    出生小康之家的大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几个好朋友在外面吃饭,彼此让着点菜。如果是平时大伟一个人吃,不一定会选择那些很贵的菜,但是在朋友面前,往往会为了“面子”,点的都是那些价格昂贵的菜。每次吃完饭结账时,都会让他暗自心惊。

    那么,AA制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假设大伟和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吃西餐,讲好花费三个人平均分担,那么,当大伟点自己的餐饮时,他不太会慷他人之慨地搞“多多益善”。因为,虽然他点的东西有三分之二的花费是由另外两位朋友负担,可是他也要负担整个餐费的三分之一。如果大伟多点的话,朋友就要多负担,即使别人不说出来,大伟心里也会有些不安。反之亦然。因此,将心比心的结果是每个人点的大概会和自己一个人单独进餐时所点的差不多。三个人也许会有一点儿浪费,但绝不会多。

    可是,如果大伟现在是参加聚餐,总共有30个人,花费也是大家平均分担,情况很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大伟少点一些,别人只少付三十分之一;大伟多点一些,别人也不过多负担三十分之一。因此大伟又何必当傻瓜,浪费一点又有何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结果是每个人最后所点的会远超过三个人吃饭或自己一个人进餐时所点的;而每个人最后所分担的,也就远远高过自己单独进餐时的花费。

    透过AA制这种现象,大伟明显感觉到:在小团体里人数少,彼此观察约束比较容易,所以每个人都比较容易有理有节。当团体变大时,个人的重要性下降,责任感也因而减少,最后呈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而且,这种大组织导致的效率低下,在现代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尖峰时段的塞车(谁都不愿意停在路边休息,让别人先走)、社区鱼池里的一摊死水(反正自己家里的水族箱生气蓬勃了)……

    这些现象虽然令人难过,但却不令人困惑——这是人多时很自然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光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或者作“复兴文化、发扬传统”之类的呼吁没有用。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利用经济学知识,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以及各种条件的相关结构,然后再考虑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整和改变。

    例如,现在大伟再遇到多人聚餐的场合,就会建议约定每个人花费的上限,这样一顿饭下来,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浪费了。同理,在社区里,大家可以共同出钱雇请专人,在负责安全之外也负责照料鱼池。总之,办法有的是,就看你是不是花时间去思考了。

    ★经济学提醒你:

    AA制的来源:“AA”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缩写。16世纪至17世纪时的荷兰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贸易和早期资源共享本主义的发迹之地。终日奔波的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经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来。因为商人的流动性很强,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不定这辈子再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而荷兰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渐形成了“let''s 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而幽默的美国人将这句话引申成为“AA制”。



    为什么中国人要交漫游费

    先说一个笑话:某电信部门的领导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看望老朋友,刚下车他就住进了镇里的一家招待所。经过一路的颠簸,领导身上汗津津的,他便想洗个热水澡。由于招待所条件有限,只有一个公用的澡堂。

    领导来到澡堂门口却被一个服务生拦住:“先生,您要洗澡的话请先交纳15元的初装费。我们将会为您安装一只喷头。”领导马上一愣,心想这招待所怎么这么宰人!但碍于身份,领导没有发作。他交了钱刚想进去却又被服务生拦住:“先生,对不起,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的每只喷头都有编号,请您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只供您一人使用。”领导有些生气,但还是交了钱选了“8”号。服务生又说:“您选的是个吉利号码,按规定您还得交8元的特别号码附加费。”“见鬼!”领导压了压火,说:“那我改成4号。4号也不是什么吉利号码,总用不着交什么特别号码附加费了吧?”服务生说:“4号是普通号码,当然不用交特别附加费,但您得交5元的改号费。”领导无奈地摇摇头,心想当年这里的民风是何等的淳朴,没想到如今为了赚钱竟如此巧立名目,真是世风日下啊!

    领导交了钱后便理直气壮地问:“这下我可以进去洗澡了吧?”服务生笑着说:“当然可以,您请。”领导瞪了他一眼,踱着步往里走。服务生突然又补充说:“对不起,我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仅供您一人使用,所以不管您是否来洗澡,您每月还要交纳7元5角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要按每30分钟6元的价格收费。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20日之前,如果您逾期未交,还要交纳一定的滞纳金……”“够了,够了,我不洗了!”领导气坏了,扭头就想走。服务生便问:“您真的不洗了吗?”领导声色俱厉地说:“对!我永远也不在你们这里洗澡了!”服务生微笑道:“如果您不再使用4号喷头了,那您还得交9元8角的销号费。只有这样您以后才能再也不用向我们交纳任何费用了。”领导大怒,和服务生大吵了起来。不一会儿,招待所的经理闻声赶来。领导一见经理来了,便高声嚷嚷着要投诉。经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对领导说:“先生,对不起,也许您还不知道,就像你们电信行业一样,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的……”领导一听这话,哑口无言。

    所谓“垄断”,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这句话。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经济学的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上,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由于垄断者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卖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或者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中国的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就属于典型的行业垄断。虽然在今年年初,中国铁通公司并入了中国移动公司,电信业实行了新的重组,但正如有人所说的“合来合去仍挨宰,分分秒秒搞不清,漫天开价自己定,厘厘毫毫都不放”——无论是合并还是重组,这些运营商们都是不断地靠垄断优势坚守着自己的利益堡垒。现在的漫游费成本几乎为零的知识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我们的漫游费却一直继续交着。由于这些通信行业的垄断优势,始终没有在市场上形成一个有效的竞争格局,漫游费始终降不下来,更不提最终的取消了。

    对于垄断,我们完全可以用亚当?斯密的那一段颇为辛辣的描述来概括:“不论是在哪一种商品和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一般来说,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经济学提醒你: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如:无线电视的配音业)。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为什么会出现天价吉祥号码

    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小高发现手机号码竟然大有玄机,有人竟提出要花千元购买他的手机号,原因就是他的号码中含有多个6,被视作是吉祥手机号码。

    一个吉祥手机号码价值是多少?重庆一位李先生拥有一个尾数7位都是“8”的手机号,他将这个吉祥手机号码,以22万元天价转让给了一位福建来渝做陶瓷生意的老板。

    为什么有人要花天价购买吉祥手机号码呢?据知情人士称,买家几乎全部是生意人,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便于记忆和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更重要的是用来“撑门面”,当然也可当作礼物送人。

    正因为吉祥手机号有市场价值,自然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宝贝。李先生称,他从事手机号码收藏已两三年,一共收藏了20多个吉祥号。其中多数号码都是花钱买来的,像尾数为7个“8”的号码,2年前的收购价就超过10万元。此外,尾数为5个“8”和“6”的号码,手头还有好几个。

    尾数为5个“8”和尾数为7个“8”的号码,差价多少?李先生称,少了两个“发”,掉价20万。由于尾数为5个“8”或“6”的号码较常见,身价大跌,约在2万元。

    “吉祥号码”又称为“个性号码”,是指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个人喜好而产生的对某个或某组数字的崇拜。有人认为这些数字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图腾崇拜”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些数字往往是由于谐音或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就像图腾崇拜一样,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崇拜对象。不同地方的人由于有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即使是对同一个号码,也会产生不同的吉祥观念。比如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人认为“8”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主要是因为8与“发”谐音,常让人联想到“发财”。何人不希望发财呢?于是“8”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168”作“一路发”解释,“888”是“发发发”的意思,“666”意为“六六大顺”等等。

    正是出于对“吉祥号码”的崇拜,我国普遍存在着吉祥号码拍卖的现象。吉祥日子、吉祥时辰早已成为人们迎新嫁娶、开张庆典、签约剪彩等经济活动的首选日子。许多地方也曾经在这些所谓的吉祥日子里出现了交通拥挤异常、喜庆气氛非凡等现象。而带有7、4等数字的号码,则被人们所厌弃。比如带有4的手机号码,往往可以免费赠送,而带有8的号码,则加价卖出。

    有人问,这种现象正常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吉祥号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它的高价位,这种供给和需求都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有用的水,不值钱,无用的钻,天上价。水,源源不断的无限性,随地可掬,所以不值钱;钻,稀罕物,所以值钱。也有例外,“上甘岭”上一滴水,比生命还珍贵;水在阿拉伯沙漠里,比油珍贵。

    聪明人有意消灭多余,牟取暴利。如果世间只剩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十万,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不是两枚之和的二十万,而可能是三十万、四十万,因为它的惟一性。唯一比稀缺更稀缺,无竞争比价。

    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有些是衍生的,如中国土地,一百年前就是如此大,但人口越来越多,使今天的土地越来越稀缺。有些稀缺可以创造,上海的地铁磁卡,每天大量供应使用,只值票面价格,永远有求必有,无增值可能。但地铁旅游公司发行纪念卡,比如《水浒》人物系列,限量发行1.5万套,凭空创造出一个稀缺资源,求大于供,于是80元面值一套9枚,现在的市面溢价280元。但是出版一部《水浒》充其量平价,可能折价,不可能溢价。因为书可以一版版无限量供应,无稀可言。龙票案例是以毁灭求稀缺,磁卡是创造稀缺以增加文化品种,后者更高明、更有益。

    有钱的当资本家,缺钱的当知本家。资本家投资规模,知本家投资稀缺,他们以小搏大,且少风险。商战中最大的诱惑是利润,最大的风险是竞争,竞争可能发财,也可能使你血本无归。但是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天然的垄断利润。

    虽然吉祥号码的拍卖也许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学提醒你:

    稀缺性的概念在经济理论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瓦尔拉给“社会财富”下定义时说:“所谓社会财富,我指的是所有稀缺的东西,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这里无论指何者都无关紧要),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对我们有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供给我们使用的数量却是有限的。”

    瓦尔拉解释,“有用”是指“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而“数量有限”,则意味着有一些东西“存在的数量之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手可取,可以完全满足个人的需要”,如空气、水等,这些东西任何人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取,称不上是社会财富。只有当它们稀有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为什么比尔?盖茨会放弃学业

    1973年,比尔?盖茨于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对法律没什么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情有独钟。19岁那年,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要面临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还是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热爱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他的梦想,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他所渴望的,可是,经营自己的软件公司也是他所钟爱的。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

    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榜首。当年的3月27日,比尔?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弥补他曾经的遗憾。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不难看出,比尔?盖茨已不愿意为了哈佛的学位证书而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

    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常理,上学是盖茨喜欢的事情,在实现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愿望后,他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实现他的哈佛梦想。可是他为什么又选择放弃呢?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不再那么令人困惑了。因为,对于当时的盖茨而言,比起放弃学业继续经营公司,放弃经营公司去上学的机会成本更大;而且,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上学对他来说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比他经营公司的利益大,所以他当然会选择机会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一方。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众所周知,有选择就有代价。当你得到一个机会时,你也就失去了另一个机会。而该选择哪个机会,人们则需要通过计算机会成本来加以权衡,即选择一件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件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

    选择有时很容易,但有时却很难,难就难在备选的双方都有多种多样或者不相上下的优势。不过,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人们就会明智地作出最经济、所获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国也有一个与盖茨类似的不愿意上大学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名人作出选择时才会用到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经济学提醒你:

    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要点:

    1.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2.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为什么收入高的人多交税

    小林的父母在同一家单位上班,他的妈妈是普通员工,每月实发工资3500元;爸爸是一名经理,每月实发工资5000元。小林父母的收入不同,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同,爸爸每个月要比妈妈多交不少钱,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为什么收入高的人多交税?原来,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累进税,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通俗地讲,就是谁收入越高,谁交的税就越多。

    累进税率的形式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额。

    采用全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方法简单,易于计算。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某甲月收入1000元,适用税率5%;某乙月收入1001元;适用税率10%。甲应纳税额为50元,乙应纳税额为100.1元。虽然,乙取得的收入只比甲多1元,而要比甲多纳税50元,税负极不合理。这个问题,要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解决。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的数额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原来是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是2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20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应用税率如下表: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

    以上面所列举的王先生和李先生为例,王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3500-2000)×10%-25=125元;李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5000-2000)×15%-125=325元。在这里,李先生比王先生收入高1500元,就要多交200元的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方面,有利于自动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被人们称为“自动稳定器”;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它使负担能力大者多负税,负担能力小者少负税,符合公平原则。累进税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为多国所采用。

    ★经济学提醒你:

    收入越多,缴税越多;收入越少,缴税越少。

    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为各国所采用。


    为什么缺一个人包不好饺子

    过春节吃顿年夜饺子,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事。大年三十,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话家常,欢歌笑语,其乐融融。但是今年,家明的姐姐出嫁了,在家过年的成员少了一个,连包饺子都变成了一件麻烦事。原来,四口之家自然形成分工:爸爸和面,家明拌馅,家明的姐姐擀皮,妈妈负责包。由于分工明确,他们家包饺子的效率非常高。往往是晚上一两个小时之内,包好三五天吃的饺子。然后收拾停当,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当新春的钟声敲响,大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庆祝新年的到来。

    为什么缺一个人就包不好饺子呢?原来,在简单的包饺子行为里,蕴涵着“分工协作”这一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是亚当?斯密的不朽思想结晶。

    说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发现:一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二是所谓的绝对成本论。“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的力量,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须政府过多操心,诸如生产、交换、流通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看不见的手”强调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对经济活动不要干涉;绝对成本论认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政府也不应当干涉,那就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的福利增加。但这里有个前提,即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国家只有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双方才能获利。至今,还有许多国家还把绝对成本论作为制定外贸政策的依据。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实际上是从推导中得出的。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原因: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二、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三、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

    亚当?斯密以针的制造为例进行说明。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名工人每天最多可以制造20枚,但有时可能一枚也造不出来。如果分工生产,则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0倍。分工的原则是,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工厂是这样,一个地区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当分工越出国界时,分工就成了国际分工。亚当?斯密就是从这种简单的推导中得出了他那伟大的绝对成本论。这理论与看不见的手共同奠定了亚当?斯密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地位。而这两大理论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

    回头看家明家的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发现,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分工协作的优势。

    包饺子现象说明我们日常忽视的几个问题:伟大的经济理论看起来最平实不过;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则做事;分工协作是人类目前所能探索出来的最好的合作方式。无论人与人相处,还是单位与单位相处,还是地区与地区相处,还是国家与国家相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经济学提醒你:

    从经济学角度看,要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让其各尽所能,就是要运用比较优势,让每个人只做自己最专业的工作,不擅长的事情就交给别人完成。

    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只要善于应用“比较优势”,就可以在与别人的竞争和合作中获得对自己来说最大的效用和收益。





    为什么广州美食物美价廉

    去过广州的人都知道,所谓“美食天堂”,广州的饮食称得上是广州的招牌。饮食界都有“吃在广州”一说。“吃在广州”不仅是指广州美食味道鲜美、品种丰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广州的饮食价格比许多城市要便宜很多,是实实在在“物美价廉”!这才是广州美食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几十年来,广州的物价一直是比较高的。经济学中有个“物价指数”的概念。就是指某一时点的总体物价加权,与过去某一时点进行比较,用“物价指数”来表示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程度。

    比如说,买一瓶啤酒,今年要6元,而去年只要5元。那么,我们可以说,啤酒的价格,今年相对于去年的物价指数是120%,上涨了20%。但是,计算整个国民经济的物价指数要比单个商品要复杂得多。主要是在选择哪些商品作为样本和每一种样本的权数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统计上的困难。但我们可以大致知道的是,物价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物价总体水平较以往某个时点的变化程度。据统计,广州这些年来的物价指数是位居全国前列的,比北京还要高。但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是,在广州,餐饮业的平均水平要比北京低。本来,物价水平比北京高的广州,劳动力价格、食品原料价格等方面都会比北京贵,于是食品的成本也应该比北京贵才对,那么,为什么广州餐饮业的价格却比北京要便宜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主要得益于广州餐饮业比较成熟的、有规模的市场竞争体系。

    举个例子:卤水鹅是广州独具特色的菜肴之一,现有A、B、C、D、E五个人有购买欲望。但是,由于他们的饥饿程度、饮食习惯、消费能力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愿意出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分别为A:90元;B:80元;C:70元;D:60元;E:40元。而与此同时,有四家卖卤水鹅的店,每家由于生产能力的原因,都只能提供2只卤水鹅。但是,由于他们的店面租金、工人工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愿意出卖的最低价格是甲70元、乙60元、丙50元、丁40元。

    下面我们来分析,市场上将会以什么价格来交易。假设,如果是以70元每只的价格,那么,甲乙丙丁都愿意把所有的鹅卖掉。于是,市场上有8只鹅的供给。而在A、B、C、D、E这五个人中,只有A、B、C三个人愿意购买。于是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同理,价格定在60元,一样是供过于求。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是会下降的。于是,如果市场价格定为50元,那么,这时候,只有丙、丁两人提供4只卤水鹅,而市场上有A、B、C、D四个人愿意以此价格购买。于是,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这就是在此市场上卤水鹅应该的价格。而如果以40元的价格出卖,就只有丁能提供2只鹅,而会有A、B、C、D、E这五个需求。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升到50元的平衡点。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似乎有一个组织者,在调节着市场价格,使之在该价格水平下,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而且,在50元的价格下,A比原来省了40元,B省了30元,C省了20元,D省了10元。消费者总共省下了100元。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称为“消费者剩余”。而在50元的价格下,丙按原来预定的价格出卖,而丁比原来多赚了10元。西方经济学把这叫做“生产者剩余”。如果把消费者剩余也看成是社会的节余,那么我们说,这总共的110元是所有情况下能够让社会节省最多的价格。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中常说的,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道理。我们说,正是广州餐饮业的高度发达,商家们在激烈而有序的竞争中,不断地为广大消费者推出了“物美价廉”的可口美食。

    可见,一个成熟、全面的市场体系,不仅能够给厂商,而且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许多的利益。

    ★经济学提醒你: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商品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入场经营、分别纳税、由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经营物业管理,实行集中、公开交易有形商品的交易场所。

    资本市场指进行长期资本(即股票和债券)交易的市场。长期资本指还款期限超过一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公司债务和股东权益——股票。与调剂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资金市场形成鲜明的对照。

    劳动力市场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乐乐家搬进了新房子,打算添置一台电视机。周末,乐乐陪着妈妈逛商场,发现家电市场上差价很大,同样29寸的彩电,有的4000多元,有的2000多元。令人奇怪的是,越是价格高的产品,反而卖得越好。这种现象让乐乐感到很困惑,她曾听爸爸说过,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产品质量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呢?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而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显然不太合理。

    仔细想一下,乐乐遇到的这一状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都可以见到。清华大学的一般毕业生和其他一般高校的拔尖学生比,其水平不一定高,但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大多选择前者。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电视不像日常低质易耗品那样经常更换,购买一台电视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无法积累感性经验。居民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

    在人才市场上,由于各校的评分标准不同,用人单位很难根据各校提供的学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比较,只能根据社会对毕业学校的认识和统计结果来选择学生。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生产率比其他一般高校高,因此他们只有选择清华的学生。

    当歧视扭曲了某些团体的工作努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时候,它就特别地有害于经济。歧视的损害效果首先表现在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他们花费同样的成本,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产品,却无法按同样的价格卖出去,甚至根本卖不出去。

    那么歧视对购买者是否有利呢?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购买者购买同样质量的产品却要花费更多的钱,最为可悲的是绝大多数购买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乐此不疲。

    商品的歧视迫使被歧视的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去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

    因此,虽然企业的品牌建立起来了,但它们的成本都追加到了消费者身上,因此那些名牌彩电能卖得更高。一旦成为名牌,自然就有了名牌的价格,也就有了高昂的利润。

    这就是名牌背后的秘密。

    ★经济学提醒你:

    品牌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汇,并不总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是品牌的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牌定义是品牌经营者(主体)和消费者(受众)互相之间心灵的烙印,烙印是美是丑,是深是浅,决定着品牌力量的强弱,品牌资产的多寡和品牌价值的高低。

    为什么现在流行捆绑销售

    在商场、超市里,我们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产品附加赠送活动。这不禁让人困惑,难道精明的商家一夜之间都成为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了吗?

    正如有人所说的,经济人中关于经济人和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是永远存在的,商家的慈善就如同太阳会从西边出来的概率一样——几乎为零。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统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

    对于企业来说,捆绑销售可以逼近帕累托最优。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如果改变资源的配置已经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要更好,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好状态。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捆绑销售可以使联合双方变得比以前更好,使企业资源的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就像可口可乐与北京大家宝薯片共同演绎的“绝妙搭配好滋味”促销活动就是绝妙地运用了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那么,可口可乐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呢?我们可以这样看,饮料和薯片“捆绑”在一起销售,年轻人在吃薯片的时候,喜欢喝碳酸饮料,薯片降价,自然会促进这种饮料的销售。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如果将可口可乐和另外一种饮料“捆绑”在一起销售,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利用了消费习惯进行产品的捆绑,使其与大家宝薯片双方达到共赢。

    面对商家形形色色的捆绑销售策略,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呢?

    采取捆绑销售的商品组合往往比单价要便宜很多,这种热烈的让利氛围很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打开腰包,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都买回了一大堆。如果我们买的东西是生活中的必需,而且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商品,如果不考虑商品的储藏成本以及货款提前支付成本,我们的这种捆绑消费行为是能够获得一定收益的。但是,商场上很多捆绑销售的东西是把一个近期的产品和一个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捆绑起来进行销售,经常情况下,我们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已经过了使用期,结果是白白花了冤枉钱。

    所以,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弄清楚这些捆绑销售里面的学问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在商家促销面前保持理性消费,而不要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后悔莫及。当然,有时商家的促销手段也力图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力争和消费者达到共赢,而不是简单地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辨别,使自己的消费收益达到最大化而不至于陷入商家的小把戏中。

    ★经济学提醒你: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按照人们职业、收入、财富和教育水平等变量可以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处于一定社会阶层的人,具有特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其购买需要的层次也是特定的。所以,进行捆绑销售的相互促进,依赖于两个产品都能满足这个需求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为什么餐厅会提供免费续杯

    薇薇走在街上,正为晚饭吃什么而发愁时,这时有两家餐厅映入眼帘。这两家餐厅从表面上看档次不相上下,环境都很好,唯一不同的是第一家餐厅的招牌上标示着:本店饮料免费续杯,而第二家店的招牌上什么也没有。这时,薇薇毫不犹豫地进了第一家店。

    当薇薇走进提供饮料免费续杯的餐厅时,她不禁在想,为什么这家餐厅会提供饮料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它提供这种服务的目的真的是为消费者着想,将消费者当做上帝吗?

    “民以食为天“,没有人可以不吃饭过日子,所以,不可能有哪一家餐厅能垄断整个餐饮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餐厅老板们只有绞尽脑汁想对策以保证自己在存活下来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餐厅提供免费续杯就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餐厅决策者所作的一种策略。那么,在这个策略中,谁是最大的赢家呢?

    一般情况下,餐厅里冰茶和苏打水的成本和价格与市场价相差很大,若为顾客提供冰茶和苏打水的免费续杯,经营者其实不会损失什么,然而在消费者眼里,自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

    餐厅提供免费续杯还涉及商品的价值,商品的需求弹性,商品在消费者中边际成本问题。如:一杯“雪碧”的价值由原料、服务、品牌等组成。如果其中的原料的价格比重小于服务和品牌,那么餐厅续杯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顾客对雪碧的需求弹性小,也就是说雪碧从每瓶5元降到每瓶3元,售出的价格变化也不是很大,那么续杯的可能性就更大。顾客对雪碧的边际成本也可以这样理解,为顾客设置一个满足的标准。若设置满足的标准为一杯,也就是说顾客喝一杯基本上满足了;若设置标准为两倍,那么餐厅续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餐顾客的人数也在逐渐的增长,餐厅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餐厅为顾客所作的没一顿膳食所收取的费用都会远远高于这顿饭的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销售量的水平上所增加的,就像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需要增加的员工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可变成本。所以,只要能吸收来额外的顾客,餐厅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提供免费续杯吸引到的顾客不在少数,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餐厅都是最后的赢家。

    其实,像饮料这一类的商品,不仅需求弹性大,而且边际效用也很高,所以很多餐厅都会为顾客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在赢得顾客的同时赚取更多的利润。

    ★经济学提醒你:

    作为商家,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提供“免费的午餐”一定是为了从其他方面获取更大的利润。

    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能轻易获得的利益面前容易失去理性。因此应该清醒地提醒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什么普通大众买不起房

    “居者有其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保障的最起码的物质需求。房子不是汽车,却和粮食一样,是生活中所必需的,而买房就成为生存所必需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投资行为。但随着房价越炒越热,随着房价的不断调控,普通大众买不起房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在为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奔波劳碌。而普通大众买不起房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价与收入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也是人们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

    为什么在我国的房子越建越多的情况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喊着买不起房子?在普通大众买不起房子的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原因?这不得不令人疑惑。

    一是房价的不断上涨。从企业开发的角度看,房价上涨有它自身的原因:1.在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后,地价告了,“地王”不断,也就是“楼王”不断;2.开发的品质提升了,附加值高了;3.建材涨价了,钢材、水泥一天一个价;4.从土地开始,操作过程中的灰色开支不少,形成了事实上的房价高涨。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房地产业的高利润,不赚钱、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但是,在住房中,高级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鱼龙混杂,优劣一个价,这也是老百姓买不起房的原因。

    二是房价与预期不对称。房价虽高,但是高房价自有适合它的目标客户。普通大众之所以买不起房子,一方面有收入不稳定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预期不对称所致。一位收入不高的大学毕业生,想在市区买房子,除非他的父母是富人,否则光靠他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了。对于一个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买一个70平方米的房子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为了面子硬要买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样自然会喊买不起。还有的情况是,买市郊的房子基本上没有压力,但要是买市中心的,压力自然会增加。如果你只能买普通商品房,却要买高级住宅,那肯定不合适。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买房时应抛弃地域情绪,还要勇于改变生活观念,用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换取买房成本。住近郊,可以很宽敞,很轻松。

    三是可供选择的住房过少。从社会房价的角度来讲,普通商品房的需求相对来说,确实有点少。因此,要把经济型实用住房的适用人群范围扩大,增加供应的量,很有必要。再有政府加大市政配套的建设力度也相当关键,在一些偏远地区形成聚居地,要优先解决交通问题、购物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引导,也就是把不属于高级商品房的目标人群,从排队买房的群体中解脱出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炒房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卖房也不用那么浮躁,房价问题、民生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

    就现实社会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买不起房的人还在多数。除了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普通大众买不起房。

    ★经济学提醒你:

    房价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房产的市场价值。国际上公认的房价上的“合理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相当于每户居民3至6年的平均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公民用3至6年家庭收入所买到的住房,首先是在人均面积的拥有上要比我们人均30平方米的小康水平要大得多,而且他们所计算的“面积”,都是实实在在的“使用面积”,走廊、阁楼和凉台等都不在计算之列。


    为什么会出现8分钱的机票

    一个聪明的中国留学生小朱在欧洲旅行时,准备从巴黎乘飞机飞回伦敦。如果按正常航班来买票,票价是181英镑,这对不太富裕的小朱来说显然有点贵了。于是他仔细搜寻报纸信息,希望能买到最便宜的机票。结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后机票价是多少?他仅用了6.3英镑!但这还不算最便宜的机票,有一次他从比利时飞回伦敦,竟然只花了0.01欧元,合人民币8分钱!小朱后来把这种现象写进自己的畅销书《3000美金环游世界》里。

    为什么欧洲的机票能这么便宜?这就要提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学现象:价格歧视。

    超级市场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便能买到便宜货;提前半年通过旅行社预订的机票价格,与即买即走的机票价格相比,可以相差好几倍;日本汽车远销到美国,竟然比在日本本土的售价还要低廉;餐厅里同样的一桌饭菜,如果客人是最近一个星期曾经光顾过的,就可以打个八折;两个学生即使成绩相当,但贫穷学生却可以得到助学金,实际上是缴了较低的学费……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但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您可以说这是“价格歧视”、“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贴”、“扶持”。但经济分析可以让您识破词语色彩的误导,认识市场定价行为本身的意义。

    我们来设想厂商定价的情形。价格如果定得过高,虽然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大,可是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很少,总的利润并不高;反过来,价格如果定得过低,虽然能卖出大量的产品,但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也还是低。

    事实上,厂商定价的时候,“价格”的高低并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切中要害的是“总利润”,就是说,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根据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否则,价格高,未必赚;客人多,还是未必赚。

    欧洲的机票价格变化多端,不要说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仓座位标价悬殊,就是相临的两个座位也照样可以相差一倍,有时候经济舱的座位就比头等舱的还贵!针对这种现象,什么“价值决定价格”理论,什么“成本决定价格”理论,都是根本没有解释力的。除非你引入“剥削”、“欺骗”等概念。但问题其实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只是转成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剥削”和“欺骗”偏偏在这里这么盛行?

    从需求原理出发的经济分析是这样解释的: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这些“甄别”或“歧视”的线索,可以是顾客自己声明的,比如顾客开口就要头等舱,显然他愿意为了双脚伸得稍微长一点,或者为了在那十来个小时里独占一个电视屏幕,或者为了在旅途中喝点好酒而多付很多很多的钱。

    请注意!这些尊贵的享受本身,并不足以说明超出的价格。实际上,这些额外的享受本身是次要的,航空公司提供这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以此将那些对价格上涨不敏感的人甄别出来,索取更高的价格。

    另外,对于那些不仅临时更改机票,而且不愿意等待后续航班的空位,说走就要走的“要人”们,航空公司还会增收一笔可观的罚款。

    还有一些“线索”是顾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订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的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所以,即使卖8分钱的机票,航空公司也不会亏本;相反,敢卖8分钱的机票,正证明了航空公司的精明。

    ★    经济学提醒你:

    价格弹性:即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则指某一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而价格弹性分析,就是应用弹性原理,就产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决策。

    弹性人群与非弹性人群:哪怕只降价一点点,也会跑到百货商店购买商品的人们,被称之为“弹性人群”;因为嫌降价时百货商店太拥挤而不愿去购物的人们,被称之为“非弹性人群”。

    弹性商品与非弹性商品:不买也无妨的奢侈品就属于弹性商品。生活必需的农产品、其他生活必需品都属于非弹性商品。

    对于经销商来说,需要了解其经营商品的价格弹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商品促销的投资收益,更有助于在与零售商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定价决策,帮助他们分析是否应该由自己承担持续的降价的损失以及可能是只对零售商有利的促销费用。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