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70阅读
  • 0回复

[美文]“知识的傲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ngfan623
 

发帖
1063
C币
351173
威望
672
贡献值
54
银元
1049
铜钱
3037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2-19
知识的傲慢。这个词来自刘瑜接受《人物》的采访。
       我是在上学期考试周的时候看到这个视频(可点开:D)的,当时我在一个很紧绷的状态里,把关注点都放在“刘瑜怀孕了!”“我偶像要当爸爸了!”“刘阿姨身材和长相都有点走样了...”和“刘瑜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像我们院女老师”,诸如此类的事情上。可是后来,在看另外一些头脑清醒、志向高远的同学转发视频的时候,点出了这句,“知识的傲慢”,我就一直记在心上。之后放假回家,我又看了一次这个视频,重新意识到刘瑜老师的智慧和冷静思考。
       她谈到她当时为什么退出微博,她说因为微博上的人都把话说得非常绝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而她觉得这不仅仅是个措词问题,这里面还有一种知识上的傲慢。她喜欢论文,说因为论文非常克制,要有理论有根据,克制里面有一种优雅和美。
      我在一段时间里非常喜欢刘瑜,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有反差的人。在《民主的细节》的表皮下面,有一颗《余欢》的心。在她还叫“醉钢琴”的网名的时候,在她还开着博客写着小说的时候,她就在《孤独得像一颗星球》里面写道,“挣钱的瞧不起读书的,读书的瞧不起挣钱的。爱国愤青瞧不起民主愤青,民主愤青瞧不起爱国愤青。看周星驰长大的瞧不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瞧不起看周星驰长大的。发财的瞧不起下岗的,下岗的诅咒发财的。这历史的死胡同,一路都是被揪掉的头发,踩落的球鞋,和打掉的牙齿。
      现在也是一样。我不知道知识界现在有没有真的提高地位,我只知道“知识青年”的数量正在日益增长。这个庞大的队伍里鱼龙混杂,知识的纯粹早已不复存在,更可怕的是在这个群体里一点点正在成长的等级制度和隐约的敌对与互相看轻。“文人相轻”的病毒早就因为知识的普及而蔓延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知识青年瞧不起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瞧不起伪文艺青年,伪文艺青年瞧不起所有人。
      不同领域的人瞧不起别的领域的人,相同领域的人也瞧不起同一领域的人。每个人都挤在一起,却又都在不断掸着身上来自他人的灰尘。网上的那些各种指南就是个例子,充分地告诉你怎么说才能在一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专家的圈子里保持自己的独特和高级。
      谁都不想被别人瞧不起。读阿加莎的大概会瞧不起读东野圭吾的。读卡尔维诺的大概会瞧不起读简奥斯丁的。听国外摇滚的瞧不起听国外流行的,听国外流行的瞧不起听国内流行的,听大陆摇滚的自成一派。甚至连看高智商片和悬疑片的都瞧不起看爱情片的,看纪录片的瞧不起看剧情片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的瞧不起看韩剧台剧大陆剧的。
       我知道好多名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吓唬人,但是大家都用那些名字吓唬人了,让真正喜欢那些的喜欢都变得廉价和随波逐流了。
       我在这个问题上极其犹豫。我在一些情况下,清楚地明白自己读的书太少,和真正有知识的人相比,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而且我读的书太女气,又读不了很深的东西,实在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另外的时候,我实在是感觉到气愤,甚至是整个身体都在喊“你们装个什么劲啊”,凭什么读过几本诗词鉴赏,还是那种和野史结合起来鉴赏成小说的,就自己觉得自己能写小说了啊。我上学期选修课上红楼梦,心里就想这一百多人有多少好好读过原著,而不是高考之前突击过谁是谁的表姐,谁和谁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我也有过这种瞧不起别人的时候,但是每次在自己发读后感或者读书清单的时候,都会心虚,都会觉得读我这篇日志里的人,会有高深千百倍,觉得这都是雕虫小技,看我洋洋自得心里觉得好笑的。然后再不断自省,或者加强学习,也争取不被瞧不起。
      我自从大一加入爱乐人就开始拼命地听歌,听各式各样的。也从前辈那学习各种知识,不过我后来发现这不是能够速成的事情。永远有你叫不出名字的乐队,有听了前奏别人都开始尖叫你却茫然不知的歌,我大概永远分不清那些朋克或者金属之下的具体分支,不懂得在哪段riff的时候和别人交换眼神。我现在完全不会回答“平时都听谁的歌”这种问题,我一般会对听金属的人说我听民谣,对听民谣的人说我听金属,会对听流行歌曲的人说我都听,对听凤凰传奇的人说我不听歌。如果非要我说一个喜欢的乐队就说永远没什么可接下去的平克弗洛伊德或者地下丝绒。
      
       我不能说人人都是为了避免被瞧不起而装出来的样子。我必须承认在我越走越远之后,周围真的有那种知识储备极其充沛等人。但是这里面的人又有一大部分,把很多时间用来“证伪”。你的喜欢都是假的,你的知识也都是假的,你不是真的。
       你是伪球迷吧。你是球迷你告诉我法甲现在有多少支队伍。你是球迷你告诉我马库斯贝里在汉堡队是几号。如果是女生的话就是喜欢帅哥,喜欢意大利也是因为喜欢帅哥,喜欢西班牙也是因为喜欢帅哥,喜欢阿根廷还是喜欢帅哥。而且这个关系还是层层递进的,每个人都在向比自己知道的少的人施加压力。伪球迷吧你。
       你喜欢电影?你看过昆汀塔伦蒂诺么,看过罗曼波兰斯基么。只看大片么,啊我只看欧洲低成本小制作独立电影,国内都找不到有字幕的版本。不看大片么,那种能把商业片拍出力度和深度的导演才是好导演啊。喜欢谁?娜塔莉波特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喜欢暮光之城么呵呵呵呵。
       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杜拉斯因为安妮宝贝和郭敬明被拉低到一个但凡读过几本书都知道的作家,但是除了《情人》大概别的什么也没读过,就连《情人》,也未必知道发生在越南还是朝鲜吧。那些踏踏实实读过书的人,就想要远离那些没有好好读书的人,就要拿出一些更高级的名字,而哪怕是没有读书的人,也要为了假装读过书而假装听过那些名字。大众传播发展迅速,三年前知道谁是冯唐,后来冯唐离婚了,有绯闻了,大家又都成为忠实读者,人人好像想方设法要搞一本《不二》,都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
      不过那些为了证伪而证伪的人简直就是强迫症。因为Yellow和Viva la vida喜欢Coldplay的人就是假喜欢么。最喜欢Radiohead的歌曲是Creep,最喜欢Jason Mraz的歌是I‘m yours,那么一定就是假的么(尽管我觉得好像是)。你在问别人最喜欢的乐队的时候,已经很难听到绿日或者林肯公园。因为每个人都想显示自己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喜欢的是了不起、却又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如果痛仰倒下了,那么万青也会倒下的,如果汪峰倒下了,那么有一天万晓利也会倒下的。一旦某支乐队红了,就要说自己是从他们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开始听他们的,早起的某些名字陌生的歌才是真正的好歌,现在不行都商业化了。好像一定要这么说。一定要说五月天算什么摇滚,我从来没听过周杰伦,梁静茹是小学时候听的,音乐启蒙就是披头士。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过去一样,原来喜欢的明星,买过的那些贴纸都是别人的记忆。好像否定过去的自己,就能在灰烬中重新长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新人。
      
      因为得到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因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量壮大了,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原来只对部分人开放的知识。每个人都不想承认自己不懂,每个人都好像对一些知识有一点的了解,然后就根据这“一点”扩散出无数和别人交谈的契机,一旦开始交谈,每个人都半知半解,然后顺着别人也不太了解的短板戳进去,顺嘴胡编出一个新的世界。于是假的信息变成了知识,假的知识越传越远。微博上每天一条信息成千上万人转发,这成千上万人里有一大半完全相信,一小半的人不完全相信,那些完全不相信的人不参与转发,但是也没能予以否认。
      于是我们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知识了。
      但是每个人却又觉得自己是有知识的,好像可以把头抬得更高一点去俯视别人,好像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享受更多的崇拜和求助。他们越走越高,接受越来越多人相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想要控制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你们都是不对的,你们都是愚蠢的,要跟着我走,要跟着智慧和知识。不过还有另外的人也像他们这么想,他们的崇拜者里也出现了开始超越他们的人,他们彼此之间谁也不服气,谁也不认输,就吵起来了。
      在他们吵的时候,那些还在仰头崇拜的人,突然发现原来有知识的人吵起架来也胡搅蛮缠,也互相问候亲人和祖宗,也一个人力量不够就拉帮结伙。和普通人街边吵架没什么区别。于是他们也不要仰头了,也要走到更高级的地方去,加入更高级的争吵。
       于是知识在他们吵来吵去的时候变得更难以捕捉和把握。于是再也没有真正的知识了。

      我这个人一向懦弱怕事,顶多能在背后说说人坏话。
      但是唯一能让我正面交锋,直言讨厌,甚至见一次瞪一次,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喜欢的人,就是没什么真知识(哪怕有真知识也不行),却自以为是,装得特别了不起,处处都觉得自己纡尊降贵的人。这种人,初中时候有,高中时候有,大学时候也有,最最讨厌,绝不姑息。尤其是男生,不懂得藏好自己的愚蠢,也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聪明的男生,永远长不成真正的男人!
       ...写这段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大概是为了泄私愤罢了- -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我写到现在稍微有点平静了,开始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原因是刘瑜的那篇采访,一个原因是前两天在人人上看到分享的一篇日志。那篇文章的作者笔力极强,文辞流畅,初读很容易震撼,因为里面不仅有很好的笔法,更有很深的想法。日志里面提到很多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或者名句,让人觉得这真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
       不过后来陆续又有人分享他的其他作品,有个人分享的时候,说里面提到的名字一半都不认识。我也就又看了他的很多日志,发现其他文章也都是类似形式,很多的生僻的名人和很多高级的引用,我一开始还想也没什么了不起,这些人老子都认识也还都读过。后来就突然一惊,发现自己这心态非常不妙,然后再一惊,小人之心觉得作者到底是不是其实也在炫技呢,那些名字,那些句子,感觉不是为了热爱和抒发感情才拿出来的,仅仅因为他们足够高级,足够有区分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群划分范围,才拿出来的呢。
        我这必然是个人的想法,仅仅是有点阴暗的揣测:p但是我只能说,我认为这是好文章,却永远不能打动我。这是好人,却永远不能成为朋友。
        然后我看到Ly也分享了最开始的那篇日志,她的评论是——“我愿生儿愚且鲁”。
        我一下就被击中了。
        我一下就又想起来我喜欢什么样的人,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或者我是什么样的人了。
        我认识过一些很棒的人,他们读很多书,有很多知识,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大概读过马列全集,他很懂得资本论,他现在在专心研究哲学,他说很多话的时候我都听不懂;我认识的一个人读过我随口说起的任何一本书,她在初中的时候就一个人默默在课间读林达之类的,她既能够深入很学术的地方又能回到文艺甚至浅薄的地方;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写文章时候铺张又收敛,平时沉默不语但是一旦开始写字里面全都是奇思妙想,我和他上课的时候能够随随便便写小说接龙;我认识的一个人优秀得了不得,但是又有执著的沉迷,喜欢一些别人猜不到她会喜欢的东西,字里永远是自持和自省,大段大段潇洒和从容。
       他们都在这个国家里最好的学校。他们都有着巨大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从来不曾看过他们有任何的炫耀或者自负。他们的知识甚至不是某个老师或者某个学校、某种教育体制给予的,他们的知识是汲取他们自己的能量长成的果实。我从来不曾看过他们炫耀,他们沉默又谦卑。他们把知识用来做有趣的事情,用来给远方的人写一封长信,用来给逝去的朋友写一封铿锵又深情的祷文,用来编造一个庞大的填字游戏,用来给自己的偶像写一封生日贺文。
        我和他们一起,我永远愿意和他们一起。
      
        在这个人们开始不用华服或者首饰,而用知识的重量来鄙夷或者压倒别人的时候。在这个人人用知识来彰显等级,区分贵族和奴隶的时候。在这个他们开始争抢着知识的制高点,争抢着否定别人强调自己的话语权的时候。在这个知识泛滥到导致知识匮乏的时候。
       话又说回文章开始时,引用《孤独得像一颗星球》里面的话。那一段其实出自一封情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写给远方倾慕的“K先生”的情书,这封信自我读过之后就又千百次像打印机一样打在我心上。
       她接着说,
“    相比之下,你在我心里,就像一个奇迹。你思考,但是转过身去。打动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的背影——在这摩肩接踵的世界里,挤累了时,我想知道,这个背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否有更多的安宁。
      也许,我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不可归类的人。唯一不需要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的人。唯一不被流行的情绪传染得感冒了的人。他们恐惧孤独,所以需要一个圈子。但你就在你自己的角落里,远远地,雕刻你自己的时光。而我,就这样远远地眷恋你。我可怜吗?我还觉得我可喜可贺呢。
      我是说,从你那里,我学习到了一点信心。对孤独的信心。这一点,真的要感谢你。当然,你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稀罕。但是,在我这里,这很重要。每次,我被挤得失去重心,挤得想骂娘,挤得想脱下高跟鞋去敲“他们”的脸。突然之间,就会闪现出你的背影。远远地,像一声口哨,微渺,却明亮。于是我也想挤出人群。也开始接受,孤独对于人生,是多么灿烂的事。






       在知识的傲慢造成这世界上新的偏见的时候,我们别做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了。他们争着抢着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拐个弯吧。我们挤出人群吧,像从地铁上拼命挤出来那样,头发都散了,领子都歪了,但是看到你的时候,我就可以好好地,不顾别人眼光,肆无忌惮大笑一场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阿狸想找桃子妹子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