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55阅读
  • 0回复

[其它]如果你完全不能欣赏现代美术,那么你可以看看这篇解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ngfan623
 

发帖
1063
C币
351173
威望
672
贡献值
54
银元
1049
铜钱
3037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2-24
许多人都对现代美术作品感到困惑和愤怒:“为什么现代美术作品中有那么多不明所以的随机图形?这难道不是画家随便乱涂的吗?这有什么艺术价值?小孩子也能画成这样啊?难道就是因为艺术家有名气,涂两笔就是艺术作品了?这有什么技术含量啊?”

很明显,提出这样问题的逻辑是:这么两三笔,我也能画出来,那么画家和普通人有什么差距?
而愤怒在于:连我都画得出来的作品,居然卖价这么高?但是如果是我来画,就是废纸一张,这太不公平了!而且这么简单的画面,那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好多张,这有什么意义啊?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凭什么让这种破烂东西赚钱!这是公然的骗子!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次,我采取一种顺应你心情的方式来为你解答。

既然你认为这样的作品一般人都能画出来,我建议你完全可以试试,是否能够完整临摹一幅抽象派美术作品?临摹得一分一毫不都差?比如下面这幅蒙德里安的作品。你知道这幅画价值连城,所以你完全可以仿作一下,来证明自己有没有制作价值连城的能力。你必须使用和蒙德里安一样的作画工具,也就是仅仅是颜料、画笔和画纸/布。


蒙德里安的作品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人而言,这显然非常困难。即便允许你使用标尺画直线,你也会因拿不准线条起点的位置而犹豫,更因为控制不住画笔而使颜色总是漫过边界而伤脑筋。更麻烦的是这种红色和紫色,可能不在你的颜料管里,你得想办法去调出这种颜色来。然后你还要花大量时间纠结水和颜料的比例以免让色彩显得太单薄。

你开始发现,完成这样一幅作品肯定不是你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

如果线条不是这样规整,你就更抓狂了。你陷入这些你眼中“混乱线条”的定位里,并对准确调出丰富的色彩束手无措。估计你花上一周时间也完成不了下面这张康定斯基的作品,并做到完全一致。


康定斯基的作品

好在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也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天就能画好多张”。他们大概用了和你差不多的时间,甚至比你所花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幅作品。

于是你说:嗯,这么说来,这些画作在技术上还是有些劲道的。好吧,我承认画家比我会画直线和曲线。但是这种构图算什么呢?就这么几根线条,几块颜色,既不像猪又不像鸭,这画的到底是什么呢?要是不拘泥于临摹,我也能随便涂几笔,取名无题,挂在墙上展出了。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么恭喜你,你刚开始学习如何去欣赏艺术作品。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也就是这句话【欣赏艺术作品时,永远都要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我还要澄清你的一个误解。你以为这些艺术家跟你一样不会画画吗?并不是这样的,你可能认为一幅人体素描“很显功力”,你也看到了有许多人在街边贩卖人像速写,二十块一幅。你要知道,你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任何作品的创作者们的素描功底都不逊于街边速写。当然,如果找他们给你画人像速写,肯定不止二十块一幅了。不仅如此,大多数中国美术生在写实画作方面也相当扎实。对于一个经过四年美术专业训练的人而言,画出一张让你惊叹“好像照片啊”的画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你要相信【艺术家们永远比你要会画画。你所能想到的绘画,大多已经被他们实践过了。】

于是你得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家们能够去描绘人物、风景、建筑等等你所熟悉的对象,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不同寻常的方式?

艺术不是模仿。这句话在艺术界几乎是常识,但是你不一定能很快意识到。你喜欢按一般人的认识以及你原来的口味去品评画作。有时候你会有点个人的审美感,比如你对蓝色很敏感,那么那些以蓝色表达为主的作品就会让你有所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路扩宽,以便我们欣赏更多的画作呢?

我再来告诉你四个常识。

第一,颜色在绘画里是平等的。

为什么要偏爱鲜艳的色彩而忽视深色呢?为什么认为朦胧的淡色无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呢?为什么认为白色的空间是毫无意义的呢?有的画家喜欢在深色区徘徊,在你眼里是不是就是一团泥巴呢?而且,这样的画家很有可能喜爱用褐色画云朵,用深到发紫的红色画街道,用介于泥巴和煤炭之间的颜色来画人的面部。你能否看出这些颜色的区别呢?你是否会因为整幅的深色而忽略上面的几抹亮色呢?或者会因为整个画面的清丽而抱怨那几笔难看的深色?

请不要歧视任何一种颜色,更别说是颜色区了。当然许多艺术家会有对颜色的偏爱,但那不是你的权力。既然是你在试图学习和观赏艺术家的作品,就请仔细地看深色区和浅色区的区别,请看艺术家偏爱什么颜色,请看主体色彩之外的环境色,请仔细地观察。(别只顾着看到那些常色,广告商才会喜欢用鲜艳色彩吸引小孩子呢!)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色彩负责。并且,抽象派艺术会对此更为负责,因为他们不必顺从现实的色彩,只顾着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世界。如果你真的想问他们:“为什么这里有一团莫名其妙的黄色?”相信我,如果是一位友善而富于激情的艺术家,他说不定会就此唾沫横飞地回答半个小时。

第二,线条在绘画里也是平等的。

你以为这一条与上一条类似吗?不,并不是。这一条比上一条要困难多了。因为许多人都能说出色彩的不同,却无法理解和解释线条的不同。我想说,既然你知道文档中的加粗是表示强调的意思,你就应该了解绘画中的线条处理也有各种不同的意义。

再次强调,艺术不是模仿,我们不生产一模一样的字体。花样字体本身也是借鉴了一些艺术思维。我们要让整个画面表现艺术家眼里的美感,或者是情绪、思想、事件等等,我们当然要采取不同的线条。这里有几个问题,你可以在欣赏线条造型明显的作品时好好思索一下:

为什么画面的这个位置有这根线条?
为什么这根线条这么粗/细?
为什么这里是弯/直的?
为什么这跟线条这么平滑/粗糙?
为什么这根线条是这个颜色的?
为什么这一块是用线,而那一块是用面?

欣赏画作有时候就是几个简单的角度而已,并非许多人想的那样神秘莫测。有些人看到别人评论画作时,一会“XX主义”,一会“XX风格”,一会“意境”,一会“符号”,就觉得内涵深刻高不可攀,常人不能理解。我建议,在你开始学习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妨先从上面这些简单的问题和回答中累积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摸到那些“XX主义”的门道了。切忌一开始就从“XX主义”或“XX风格”入手,这样你会错过太多具体作品的精彩之处了。

一个合格而深刻的艺术家,会为他画面上的一切线条负责。线条之所以为线条,都是有来源的。我们来举个例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梵高,他的绘画非常注意线条的使用,他并不是一个热爱立体面的画家。下面是他的一副自画像。你可以观察到整幅画几乎都是由短促有力的线和点组成,围绕着人物形成一个圈。梵高一生创作过许多自画像,业内认为这些短促的线条是他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越是临近他自杀时的作品,这种线条特征就越明显。如果你有幸看过梵高的原作,那么你就会欣赏到这些短促用力留下的油画颜料的形状,像是化石一样保存了梵高当时的情绪。(是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用笔使劲往画布上戳的心情)


梵高的自画像之一

线条十分重要,线与线交错形成二维面,它是绘画之所以成为二维艺术的基石。同样线条也是所有三维艺术的基石,只不过在整体的框架下,面更能影响到三维艺术的大局。如果你看不懂线,你就几乎与“造型”一词无缘,于是你便完全搞不懂“这画的到底是什么”。

扯一点专业思维,“画的到底是什么”就是造型,造型造的是什么,纯粹就是看线条的组合。因此倘若你对具体的线有所观察,你就应该不至于对这个问题毫无想法。一根线,可能是一根铅笔、一根树枝、一条路、一根电线、地平线、墙的转折线、某行文字的下划线……线不会来的那样离谱,如果你的思维更开阔一点,你也能体会到艺术家用线表达的愤怒、沮丧、困惑、恐惧……

下面这张最近引起公众注意的卢西奥·丰塔纳的《ConcettoSpaziale, Attese》。画面非常简洁,就是在红色的画布上有几道刀割破的痕迹。你可以明显注意到,整幅画只有两个元素:红色的背景,笔直的黑色的割破线条。这两个元素代表什么呢?红色,可能是激情,也可能是愤怒;割破,可能是一种突破,也可能是一种暴力。割破的角度并不整齐,但也不凌乱,可能具备理性的控制。不管如何解读,你都能抓到“红色”和“割破”这两个明显的关键词。你没办法绕开这两个元素,这是作品对我们想象的限制,也是给我们提供的空间。


卢西奥·丰塔纳的极简主义作品

网上现有业内对这幅作品的解读是:
作品的副标题是意大利文attesa和attese,分别是意大利语中的等待和期望的动词和名词形式,据说意义是观者原本“期望”看到一个正常画面的想象空间,但丰塔纳一刀毁掉了这个“期望”。艺术家封塔纳(1899-1968)最为人知的艺术贡献在于其一系列“割破的”画布。他因此成为极少主义的始祖。1949-1950年间,封塔纳开始刺穿其画布,他说,“打破了画布的空间,好像在说:自此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我们喜欢的了。”封塔纳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第三,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不考虑观赏者的意见。

刚好近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现代诗多半是些表达得不知所谓的语句组合,却还是那么多人去写?“这个问题当然是大胆坦诚地表现了提问者的无知无畏,在许多诗歌爱好者看来应该是很欠揍的。这个问题下面有许多精彩的回答,都可以借鉴到本文开头那个问题上。
链接在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85495/

不过我觉得最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对于诗人来说,读者是(最)不重要的。”

同样,对于现代艺术家们,观赏者也是最不重要的。你丝毫不用顾虑你的想法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艺术家是一群埋头描绘自己内心的人,他们创造个人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当你开始指责他们胡涂乱抹时,很遗憾你又错过了一次学习新的艺术语言的机会。

说真的,每次我看到那些对现代艺术表示抗拒的人,我都觉得他们个人的表达也真的很程式化。换句话说,没有丝毫新意,还在不断抵制新意,表面上是在维护传统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展现他们的脑子有多么匮乏。特别是一些作品,在许多人看来早已能够接受,在另一些人看来仍然如洪水猛兽。比如上面所引用的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已经成为服饰家居建筑时尚的流行元素之一,不少人都对其中的平衡美感有所感知,但仍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毫无技术含量”,我便不能不怀疑这些人的审美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了。

第四,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这句话放在这里,是要警示那些总是对标准答案有强迫症的人。他们有两种表现,一是特别怯于表达观点,总觉得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不够“正确”,非常担心自己的看法不符合那幅画下面的小标牌上的文字;另一种则是特别能指点江山,总觉得一类作品是艺术标杆,无上崇高,而其余的都很荒谬,荒谬到应该从这个世界上被抹消。

唉,完全不知道这些人在固执什么。说了嘛,艺术家是完全不会考虑你的想法的,你的想法是完全不会影响艺术家以及艺术产业的。没人给你的艺术水平打分,你干嘛那么在意其他说法啊?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也别想着要维护什么,根据什么,坚持什么。如果你有条可理,可以顺着一种思路理解。解读与解读之间没有正误之分,只有高低之别,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地表达出你的解读。

对于平常人而言,美术馆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自己审美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做思维训练的地方。美术馆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场馆,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人进来,应该是跟进入图书馆一样的心态,绝不应该在没有仔细阅读完一本书之前对此擅作评价,不是么?

你最大的固执,应该发挥在对一件具体艺术作品的解读上。你应该像钻研一道数学题一样去解读一件你中意的艺术作品。你应该坚持采纳多方意见,摆脱你对一件作品的困惑,而不是坚持认为“我看不懂这件作品”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的愚蠢程度就跟讳疾忌医一样。

目前看来,大多数人看不懂作品的缘故,只有两种:一是艺术品有高度,解读者思维不够高度;二是艺术品没什么高度,解读者有标准答案强迫症。介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都没什么高度,所以第二种情占了大多数情形。

现代艺术本来就有“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口号,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就是把生活和艺术放在一起。欣赏者们也完全可以跟随这样的号召,去亲近那些被艺术家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的艺术。艺术作品是个人的,从个人到个人,由个人创造,也由个人解读。所以只要解除你的标准答案强迫症,相信你很快就能开始欣赏现代艺术作品。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阿狸想找桃子妹子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