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20阅读
  • 0回复

[聊天]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s8584821
 

发帖
6
C币
11154
威望
1
贡献值
0
银元
10
铜钱
36
人人网人气币
-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3-03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扣谐观是社会主义 谐社会理论的本土
资源,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外生资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基
础。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理论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
践基础。更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讲
话和相关文件中对此时有论及。专家学者也多有探讨,这些论
述和研究,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着极
大的帮助。笔者在学习相关论述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提出一些浅见. 以就正于方
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本
土资谭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我国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在中国历史上.
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曾提出过非常丰富的和谐和谐社会
思想。内容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诸多关
系,其价值取向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这些思想。无疑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建的本土资源。
1、中国传纯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甲
骨文和金文中。从字源的角度上看.的原始意义是指音声相
和。后推衍出和谐、成熟、圆融之义。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思想家
们把和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揭示了的本
质,指出了同 的区别。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
贵。吣】这些都是。和理念的经典表述。<中庸>将。和上升为天下
之达道,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周易>则说太和是乾道
(天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吣]这说明
是传统哲学和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在儒家文化中.
的主要精神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
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换言之。的本质
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在于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的
统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发展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
是阴用二气之间经对立、冲撞、激荡而达至动态平衡的状态: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H1道家的太极图用阴阳这两种
【作者筒介】邹韩,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
对立的事物或属性之间的动态平衡,极为形象地表现了。和的理
念。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和和谐理念,包含均衡、协调、统
一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先秦以降,不同学派的恩想家们继承发展
的理念与和谐精神。使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
则。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谐理念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层面.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
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洽家都曾设
计过和谐杜会的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汉时期的<礼记·
礼运)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社会生活状态,即较低层次的。天下为
家 的小康 社会和较高层次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
社会的状态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 ?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小
康社会就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
的美好社会生活状态。而大同社会则是比小康社会高一级的理
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财富公有,贤人当政,讲求信
用,互相关爱。人人劳动,各尽其力,各得其所。道不拾遗,夜不闭
户的善治、德治、完美、和谐的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在古代以
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深
厚的思想根基。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整个天是
一个和谐.到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从柏拉图提出
正即和谐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从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新和谐实验到德国空想共产
主义者魏特林提出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等,反映了西方文明的
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I、柏拉图与考谐的国家观。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
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体名著<理想国》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
美、崇高的和谐理想之国的图景。柏拉图说:我们建立这个国家
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
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sm 他认为,这个国家应由德高望重的哲学
家依靠智慧和道德力量治国,国家的公民分为三等:有智慧之德
的统治者、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军人)、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
工业者、商人、农夫等),三个阶层的公民共享国家资源,各就其
位,各谋其事,协调一致而无矛盾,这样就达到了正义,就达到了
高度和谐。
2、亚当·斯密与自由主义和谐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密开启了自由主义之先声,它随后成为19世纪欧洲主要的社会
思潮。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促进国民财
富的增长必须遵循自然秩序,而遵循自然秩序就必须实行经济自
由原则。因此,和谐是自然秩序和自由市场的有机统一。在自由市
场领域.国家应当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自由
和公平的制度下,人们自主经营,谋求各自的利益,使劳动和资本
得到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得到有效配置,社会财富的刨造
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他认为任
何干预都是违反自然的,在自由市场领域,一只看不见的手
把一切调理得顺顺当当。
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蓝本。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与
自由主义思潮对立的派别,其和谐社会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
制度的不合理、不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傅立叶、欧文、魏特
林、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
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验,也以新和谐 命
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
和谐全体和谐。圣西门经过一番研究,勾勒出他心目中
的理想社会—— 实业制度。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计的和谐社会
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协作生产,统一管理;发展社会生产,促进
社会进步:权力平等,自由发展;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消
灭城乡、工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实现经济社会的
和谐发展:教育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
洽。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杜会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
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西方众多思想家的和谐思想,明
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正
}t'09

0 5 一 一
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手
段、途径以及对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
1、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
斯指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资本主义文明是
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个片
面畸形发展的社会.诸如两极分化、异化、社会不平等、人的畸形
发展等弊端,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只有铲除资本主
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和谐现象,这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客观趋势。
2、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
标。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和谐
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的基础上指出.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
形式基本原则脚。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趋于、不断接
近全面的过程,它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消灭私有制,丰富和发展
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以人为目的,
丰富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恩格斯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瑚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无疑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高级和谐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则是
一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和睦协
词的新型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的科学基础。
此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虽然没有
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们的恩想体系中有我们今天所称
作的和谐社会的内容,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做过论述。如
毛泽东的十大关系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论等。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共同发展论、依法治国论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形
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o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
[2]《论语·学而>
[3]《周易··彖辞>
[4]<老子·第四十二章>
[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