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向下俯瞰美丽的景色时。
2、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时。
3、手中拿着锋利的刀时。
4、站在大桥上向下看滚滚流过的河水时。
5、站在大马路边看奔流不息的车流时。
6、屏息着沉在游泳池底时。
7、情侣在ML时。
8、在面对一桌美味的食物时。
9、在险峻的山顶向四处远眺时。
10、当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人在车内时。
死本能与生俱来且有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它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听完记者的讲述,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 首席咨询师向程非常平静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几乎所有人”这个令人瞠目的比例在记者采访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时, 也得到了证实。
人往往对于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东西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闪念”泄露了人类生死的秘密。
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结束”的方式来把这种体验定格
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在原始情感中所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特别高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种希望个体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在做 爱时达到了高峰体验,也会有种‘如果死在此刻就好了’的感觉,人们内心中爱的本能达到一定强度值会希望用死亡去定格它,就像用照相机定格一样。爱的本能就 是人生的本能最重要的表现。这与神经症患者的自杀是不同的。神经症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念头表达的则是生与死的较量与矛盾。”向程说。
“人在美景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好。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不同。我觉得人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地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
由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 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在《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中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 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
名词解释
“死本能”和“生本能”:这是佛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所提出的。“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的概念与“生本能”相对,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死亡冲动:死亡冲动(death-wish)指的是人自毁的欲望。生命冲动与死亡冲动是本能力量(力比多)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的本能驱使人走向死亡,那样才有真正的宁静。只有死亡,人才能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