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这种理想条件下的评判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男人对女人的审视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一些和其本身容貌不相干的因素的误导。比如说,据说有一种叫气质的东西独立于容貌之外而存在。但我想如果真经过先扒再涮的去皮过程,那么还有多少所谓的“气质”能够残存下来呢?所以我想男人是不是常常把一些衣着打扮妆容等无谓的玩意儿当作了“气质”。
我不否认真的有一种“气质”可以影响女人自身客观的展现。但是这种气质和你穿多少钱的衣服用多高档的化妆品无关。如果大家都荆钗布裙不施粉黛,你还能让人看出气质来,那才真是气质。
我感觉我自己对女人容貌的评判标准不算高。稍微有些姿色的女生我都能 从她们身上看出点美来 。但我郁闷地发现,有时候回到宿舍我说今天在图书馆看见一个女生不错,下次指给你们看,等到下次碰见了指给室友看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差不多是:丑翻了。我常常痛苦地思索:大家都是人类,而且都是男人,这看女人的眼光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虽说各人口味不同,但要是我的话我就会老老实实承认:还行,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直接从美丑等级上加以否认,这点就让我挺费解的。
宿舍里四个男人对女人的标准分三个等级:一哥们是只要是女人都觉得好,但也有一些最起码的底线;我和另一哥们是比较正常的,经常在一些诸如某某女星漂亮与否的问题上我俩最容易达成共识;最后一哥们就比较变态,他认为除了李嘉欣之外世上就没有漂亮人儿了,得知李嘉欣结婚的消息他叹道:只能等她离婚了。他还经常对我们的品味嗤之以鼻。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奋起还击。我就觉得李嘉欣长得太模式化,跟电脑做的似的,没有一些使之生动别致的个人特点。这样的女人多看两眼就腻味了,更别提娶进家门。
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些女同志吧,长得挺让人难以启齿的,但是去拍点艺术照啊,用软件ps一下啊,对着看久了,还真觉得自己是那么回事。把照片发到网上来,同学朋友们都捧个场大呼美女,这下更强化了她的错觉,还真以为自己美不胜收。也难怪那些开影楼的那么赚钱。
这年头,“美女”两个字都烂大街了,菜场卖菜的大妈估计一天都能收到好几声美女。对此我感慨也没用,语言的趋势就是这样。我在 《从〈男人装〉说开去》 一文里提到过“阈值太高”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声小品如今越来越难以逗观众一乐的原因吧。你看马三立讲相声,现在听了就是一句在正常不过的简单 叙述,那时候也能笑翻一片人。所以说啊,时代对春宫画师呀相声演员呀这些搞通俗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而我们对于美女的评判却是阈值不断降低,说不定到哪天“美女”就要多于“女人”了——不能忽略河莉秀们嘛。到时候我就希望能够产生一个新词来代替过去美女的意义,使我们在越来越低的时代审美标准面前不至于感到语言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