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17阅读
  • 4回复

[聊天]大学咋的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7
C币
1460
威望
1
贡献值
17
银元
100
铜钱
44
人人网人气币
-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5-06
(一)情感生活
在大学已生活了快一年的时间了,此时的我仍不知何去何从,对前途一片茫然……
曾有段时间,我感到孤独、郁闷。我觉得大学里的同学不如高中同学了解我、理解我。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对我的理解而无意中伤害了我。他们似乎只看到表面的我,忽略了我的内心感受。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特别的想念我的那些高中同学。所以有时我会变得很沉默。当然,以我的一贯作风,他们是不会察觉出我的不对劲。由于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错,即使有多不愉快的饿事,经过我暂时的“自我封闭”,一个人“胡思乱想”或者阅读类似于“小故事大智慧”这样的书,渐渐地,我就会雨过天晴的了,重回到活泼开朗的我!
在这里,我越来越了解我自己了,我发现我特别地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似乎活在别人的言语中。比如我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的话而独自伤悲许久。就拿我其中的一位宿友来说吧,她性格直爽,说话似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一遇到不合她个人心意的事,她就会大发雷霆(这个词语也许有点夸张),也许她这种性格在别人看来是没什么的,但相对我来说就不同了,说我好我便开心,说我不好我就难受,我似乎完全活在她的言语中,我好辛苦!我多么想从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知道如果我想改善我的这种生活环境,首先我必须改变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去改变别人。有句话说,“既来之,则安之。”你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改变自己吧!我必须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我必须正确的评估自己,我总不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言语中吧——人有失言,马有失蹄。
(二)学习生活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一次重复每一课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自学能力也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包括我)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其实我们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是停留在中学阶段,而在大学,我们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不应该再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主动赶在老师前面。例如,大学老师(比如郑建仁老师)在一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知识学通、学透的,因此,我会在上课之前,把将要学到的课程浏览一遍,但有时我也会因为懒而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到后来我的“下场”可想而知。《大学生》上面说到,好的学习方法应当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课件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话虽然这样说,的确有道理。课前预习这个道理相信每个读书的同学(特别是好学者)都明白,但我觉得如果一个学生的自觉能力不高,再高明的道理就是没有的,因此,我渐渐地体会到最好的学习方法应是提高自觉能力。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大学生也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除了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这是《大学生》上说的话,是硬道理。说到这里,我有些话必须要说了,马克思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进大学之前,我是下定决心要把图书馆作为我在大学里的其中一个“家”的,但来了这里之后,这里的图书馆令我大失所望,根本查不到我专业的相应书籍和文献。多媒体也是,网速很慢,甚至有时上不了网。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还能如心地学习吗?所以,我必须重复一遍,再好的道理,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三)结尾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提供了我们更大的平台去发挥你的个人魅力,让我们一起忽略不称心的事,积极迎接明天的挑战吧!因为,我相信明天会更好——不要为昨天而伤悲,不要为明天而担忧,好好把握今天吧!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45回答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17
C币
1460
威望
1
贡献值
17
银元
100
铜钱
44
人人网人气币
-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5-06
怎么样上学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建设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吸取中国传统精华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建设,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中有关“立志”、“畏”、“知耻”的论述,对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志在“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也不主张精神决定主义,然而人的行动总被意志决定。意志不会凭空产生,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意志有高远、平庸之分。有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种“关心”将什么放在心中,耿耿以怀,成为意志高洁低庸的分界。
毛泽东说:“我回忆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里,这位青年谈起要买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仆人叫来,同仆人讨论了半天买肉的事,才叫他去买了一小片肉。我心里非常不安,以后就不再和这位青年见面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只高兴谈论大事情——中国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 [ii] 在毛泽东看来,关心“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这样的人,意志高远,可与共大事,仅关心个人的物质生活,将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这样的人连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
不能说,毛泽东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自小读孔夫子的书,崇拜过曾国藩。他相信过一种理论,即“意志本源论”,意志与精神之间是对立同一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决定,又反过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着生活、工作与行动,成为力量之泉。离开意志,人成为软骨动物,失去方向与动力。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曾参说的一番话。一个读书人,应该将遵行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这个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大概作朋友的资格也都没有。将孔子的话与毛泽东的回忆联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说:毛泽东在立志这个问题上确实受过孔子的影响呢?
《郭沫若传记》有以下一段记载:一九四六年“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出狱,前后关押达五年零两个月。当天晚上,沫若去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热烈拥抱,淌着热泪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两句话,当他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郭沫若与他同住在汉口太和街,曾应他的索求,把这两句话写成一幅中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正出自孔子的《论语》。
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却有类似宗教的意义。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iii]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 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国家公务员,不是圣人,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受腐败诱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要遵循。“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今天的情况是,不是等到“穷”了以后才独善其身,而是在“达”的时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独善其身”。有道说:“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诸多不是,晚年改错,总归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应有的操守,半世辛劳付之东流。[iv]传统告诉我们,保护晚节,是基本的立志,节志晚全,是“底线”的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方志敏的一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最好注脚。历史告诉我们,无欲则刚,胡长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与胡长清“情如手足”的“大款”周雪华在交代他们的犯罪“心路”时说:“我是一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但有时又想,我也是一条贪吃的鱼,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权力,钓走了我的金钱吗?”[v][4]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吟味深思。
王阳明是将孔子思想作发扬光大的中国明代思想家,留给后人一本重要著作《传习录》。王阳明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说,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愈是到了后来,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后天所染的心灵垃圾作不断的清除,通过知行合一的工夫至于“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复与重光。“至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立志的思想里程。
王阳明说: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总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荡与浮躁的,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东追西逐,不知所至。人心不再是美好的“良知”,而变成发狂的“牲口”,放逐于名疆利场。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王阳明的思想对今天还是有用,因为我们的一部分官员的良知真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
《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养成“吾曰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立志这个问题上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什么是志?怎样立志?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可贵的资源宝库。这个宝库不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
离线eason_ok

发帖
563
C币
1257
威望
4
贡献值
119
银元
162
铜钱
191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5-06
~~~~~~~~~~~~~~~~
发帖
346
C币
1441
威望
3
贡献值
253
银元
11
铜钱
84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5-06
好长啊。。。路过慢慢看
离线我要靠了
发帖
654
C币
7728
威望
5709
贡献值
86
银元
150
铜钱
449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5-06
大学,,,神圣的一笔
其实,很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