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 女 67岁退休干部,2010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腰痛5年,伴向臀与小腿足背放散,右侧重于左侧,不能翻身,行走十余米既因疼痛加剧而止步。曾在当地及北京某医院就诊,经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腰椎3/4、4/5、5/S1肩盘脱出、滑脱2度”。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但经多种中西医治疗又无效,故从外地来我室就诊。患者被架入室,腰前屈、后伸、旋转均受限,腰侧弯试验(±),弓弦试验:右(±)、左(±),直腿抬高试验:右30度、左40度,检查腰臀部有多个结筋病灶点,按压S1~4棘突、上次中上髎次、腰宜次、中空次、膀胱俞次。取长圆针,行关刺、恢刺法。
2010年5月12日复诊,自述针后下床即可自己行走约十余里路,虽有疼痛,但可自己行走。再检取结筋病灶点L3~5棘突、肓门次、志室次、L2~3横突。取长圆针,行关刺、恢刺法。
2010年10月15日复诊,自述半年前用长圆针疗法治疗三次,腰臀疼痛与放散痛均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并可做日常家务。五个月后因受凉,有轻微反复,但较过去轻,故再来复诊。依上述长圆针,行关刺、恢刺法。
2010年10月15日复诊,自述半年前用长圆针疗法治疗三次,腰臀疼痛与放散痛均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并可做日常家务。五个月后因受凉,有轻微反复,但较过去轻,故再来复诊。依上述长圆针疗法又针治三次,诸症明显改善后返回原籍。
体会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是古医家对人体肌学,韧带学及其附属组织循行分布和生理病理规律的总结。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是活动时的受力点,也是非生理性活动的损伤点,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出现卡压经脉的”横络“,造成气血不通。此时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迫切而”聚沫“,使致痛性生化物质浸润,压迫痛敏组织则产生”痹痛“。更因为有”横络“的机械性卡压,长成为顽固性深邪远痹症。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横络“的机械性卡压,常成为顽固性深邪远痹症。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横络“,即用长圆针在结筋点处,行”关刺“或”短刺“的”解结“针法。
足三阴,三阳经筋从下肢末端,分成前后六组肌肉,韧带系列上行,连属腰臀和腰骶部椎体。因此,也表现出六种类型沿经筋的损伤“线“和腰臀下肢疼痛。本组1396例分别涉及足少阳经筋1057例次,占27.29%;足阳明经筋170次,占12.18%。通过沿经筋的整体辩证,彻底清除显性或潜在的结筋点,才能取的理想的疗效。
顽固性腰腿痛,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腰椎X表现多以腰椎肥大性(骨刺)改变、椎间隙变窄、间盘萎缩而伴脱出或彭出时,应进行腰侧弯试验,阳性者可考虑为原发性“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膨出“并应积极采用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治疗;阴性者无须手术,其疼痛原因多在相关的经筋损伤(故称之为继发性腰椎间盘脱出症)上,尤其已有结筋病灶点着,应采用长圆针解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