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84阅读
  • 0回复

[聊天]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程光球
 

发帖
41
C币
318
威望
2
贡献值
3
银元
0
铜钱
281
人人网人气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06
求己不如求人
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文子·上德》
    鲁宾逊跟我说,要是没有星期五,他的孤岛生活到死也不会结束;刘备告诉我,要是没三顾茅庐,别说那废物儿子阿斗,就连他自己也登不上皇位。我心想,你们真没能耐!幼儿园的时候,阿姨就告诉我求人不如求己了。后来我又想想,觉得其实他俩都挺厉害的。
    凡事不求人,听起来还真是自强不息,积极面对人生。可再琢磨琢磨,却带着逞强的味道。这是多么刚愎自用的原则!大家都是平凡人,没几个单枪匹马还什么都扛得住的大侠。谁都没练过大力金刚指,也没有金钟罩铁布衫,办不到的事情终究还是会有。自信可以,可也别太高估自己,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累死人不偿命的自救中去,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
    我想起那首伤婉的俄罗斯民歌《草原》,歌里一个马车夫在生命的最后拜托同伴:请你埋葬我,不必记仇恨。请把我的马,交给我爸爸,再向我妈妈,劝上几句话。这个订婚戒指,请你交给她(妻子)。爱情我带走,请她莫伤怀,重找知心人,结婚永相爱。
    此刻,难道马车夫是晚节不保吗?在弥留之际,在求己已毫无用处的时候,他郑重的求人之举,弥漫着忧伤和美好,借助深沉舒缓的旋律,传递出生命的高洁,撼出感动的泪水。
    求人,是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的讯号,是洒脱快意的人生中跳动的符号。
    自给自足,谁也不招惹,除了过高的自信,实际也透露了对生活的失意和无奈,甚至包括了以此借口为墙壁的自我隔绝,不求人后面或许还是懒得助人,是一种处事方式的婉转告白。
    力不从心的事情,还是该伸手时就伸手,豁达地求己不如求人吧。都是肉身凡胎,不仅需要细枝末节上具体的帮助,也需要精神的沟通和交流。求人实际上是生活的常态,是求己的延伸。何苦带着没用的卑懦的枷锁,把小小的事盖上庸俗的印章。


随遇而安
    ——·刘献廷《广阳杂记》
随遇不安
路 加
我们总是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然后胜固可喜,败亦无妨
    得不到满分,目标就变成了及格线;
    得不到第一名,便只追求不落在最后;
    微不足道的成就,一点点侵蚀着高傲的心。
    不再投入地去战斗,不再蓄满锐气,不再棱角分明。
    “超然心态取代了本应意气风发的心灵。
    世界不容半点舒缓,我们却刚上路就祈求安宁。
    安宁,然后宁静,宁静致近,暮气沉沉。
    悠然的内心塑造了苍老的面容。
    在前进的路上寻找温室,已经离成功的本质渐行渐远。
    不在温室中耗尽韶光,就会在走出时迷路。
    心安理得的原地踏步足以让你看不懂地图。
    因此,随遇而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玩笑,至少在当下。
    做争食的狼还是吃草的羊,这根本不是问题。
    淡泊、恬静、安定无异于自立精神樊笼。
    明天的你若与今天一样,你只能吃昨天的剩饭。
    树欲静,风永不止;人若安,死于安乐。
    随遇不安方能不枉青春,人生需要突围!


人往低处走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为了低而低,
    故意太低,就是造作。低调,不是无作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牛的人,何须主动让人知道!上品的瓷器,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下品的瓶子,艳俗、夸张、讨巧。年幼允许无知,年少应该轻狂,但一辈子无知、轻狂,就是愚昧。
    法国一位政治家说,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不是愤青,这辈子就完了;如果到了30岁还看谁都不顺眼,那这辈子也完了。
    中国一本《老子》,五千多字,就为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往低处走。说细点儿就是,无为、不争、寡欲,善为下。
    无为不是不为。社会需要进步,个人也要进步,该为还得为,只是不要为得功利。
    不争不是无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有生命的地方,这句话就适用。不争的是身外之物。
    寡欲不是无欲。正因为人类有对光明的欲望,才有了电灯。寡欲是懂得适可而止。
    善为下,不是不上。上了,才知道高处不胜寒;上过,才能真正知道下的好处。善为下,不是装孙子,是不装牛充雄。
    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一览众山小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祥和。
    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是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清静,离大师就不远了。
    人往低处走,比往高处走还难,就像水往高处流比往低处流难一样。


宁静足以致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纵观古今,以淡泊明志者比比皆是,以宁静致远者却寥寥无几。就连孔明本人,亦非安于宁静之人。
    方其躬耕垄亩之时,广交天下名士,自比管仲乐毅,身居陋室、胸怀天下,内心并不宁静;待其出山之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取荆州、定巴蜀,戎马倥偬,更无片刻安宁;直到先帝崩殂,辅佐幼主,夙兴夜寐,积劳成疾,七擒六出,五丈归天,才得到永久的平静。
    孔明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既不甘于寂寞,也不安于宁静,所以才有三分天下的壮举、流传千古的美名,可谓致远矣。若其胸无大志、终老隆中,遑论致远。
    古往今来,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无不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励精图治、一往无前。司马迁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史家绝唱;鲁迅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横眉冷对;李世民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贞观之治;李嘉诚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长江集团。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近的教训却不胜枚举。后主李煜,生于帝王之家,长在妇人之手,逢乱世而不思进取,为人主却苟且偷生。一人宁静,导致国破家亡;19世纪的满清王朝,暮气沉沉、积弊重重,直到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才从宁静中惊醒。一朝宁静,换来百年屈辱。
    宁静之水为死水,宁静之人必沉沦,宁静之国家必然落后,宁静之民族终将灭亡。人在旅途,奔波劳碌,得片刻之宁静,以养精蓄锐、再接再厉,方能致远,切不可贪恋宁静、安于宁静。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足以致近!


宁弯不折
宁折不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面对危难,你选择宁折不弯,抑或宁弯不折?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面对汉军七十万联军,喊出一句:“天欲亡我。他选择了宁折不弯,自刎乌江。后人空留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身为亡国之君,选择了屈膝投降。他沦为吴王夫差的仆人,为夫差照看马厩。他和妻子每天铡草喂马,清理马粪。夫差出游,他为夫差牵马;夫差生病,他尝其粪便辨别病情。二十年的含羞忍耻,卧薪尝胆,让勾践终于东山再起,一雪前耻。
    项羽虽为人杰,亦为鬼雄,但终究比不上能屈能伸的勾践。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遇难一死,至多落个宁折不弯的美名;而勾践之辈,不但兼而有之,且可雪辱己耻,报亡国仇。
    人活世上,靠的是呼吸。吸者,争一口气也;呼者,出一口气也。要争一口气,必须忍辱负重;要出一口气,更要宁弯不折!
    公元1600217日,罗马百花广场。学者布鲁诺因坚持捍卫真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活活烧死。
    另一位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压迫,作了两次放弃哥白尼学说的声明,私下却偷偷地继续从事研究,甚至以《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隐晦地宣传哥白尼学说。伽利略以退为进,既可继续宣扬真理,又可保全自己,岂非处世之大智慧?
    弹簧先压缩是为了弹得更高;暂时的撤退、隐忍是为了最终的胜利。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司马迁惨遭宫刑,他固可一死以明志,但又哪得巨著《史记》传世?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韩信面对市井混混的挑衅,他亦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但他选择了暂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人生在世,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你是选择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虚名百世流芳;还是选择宁弯不折,报仇雪恨,终展一腔抱负?
    苏轼对韩信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它告诉你真正大勇者的选择:“古之豪杰志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者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或甚大,而其志甚远


开卷何必有益
开卷有益是一句老话。正因为是老话,因此可疑。
    开卷为什么就一定有益呢?其逻辑前提大约无非认为书是个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接触一下总归有好处。这其实同样似是而非。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人参好歹是补品,书却未必,没准是泄药。世上有好书也有坏书,有读了让人长见识的,有读了让人犯糊涂的,还有读了让人干坏事的,并非一定就是好东西,怎么能说一开卷就有益?
     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想当然,无非益智、励志、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就是起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不否认读书有这样的作用。问题是,读书的作用仅此而已,我们也未必一定要读书。比方说,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至于最为道德家们所看重的励志功能,也同样经不起推敲,读书人的或许要靠读书来,其他人就未必,比如刘邦项羽就不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么!梁斌的小说有副对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何等志向?却与读书无关。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更何况,一个人的如果还要靠读书之类的办法来,那这个本身就十分可疑。
    再说了,读书就一定励志吗?怕也难讲。周国平先生有云,玩物也可养志。同样,读书没准也会丧志。世界上有激励意志的书,也有消磨意志的书。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动声色的(比如让你玩物丧志),也有当头棒喝的(比如大讲人生无常),弄不好就给你来个万念俱灰
    开卷既然并非一定有益(甚至可能有害),为什么还要说开卷有益,而且很少有人怀疑呢?无非也就是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条理由罢了。但在我看来,读书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唯独不能用有益做理由。一个人如果事先存了功利的目的,那书是一定读不好,甚至读不成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牢靠的理由。既然如此,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还不如说开卷有趣呢!


识时务者非俊杰
俊杰向来寂寞。一个人背着整个战场,逆着时光洪流,扯着历史长绳的一头,背道而驰。
     遥想当年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万马嘶咽,项羽回眸凝望九里山,然后率二十八骑突围垓下。回想生平:破釜沉舟,彭城奔袭,势拔荥阳,再夺成皋??即使今日将黯然离场,也十足让人畅快。如果刘邦堪称枭雄,唯有项羽才担的起俊杰之名。只因他十足的写意,他的豪气盖世,怒指上天,以及乌江畔的剑吻虎项,义无反顾??
    又想起一个消瘦的背影,在烛光暗影下,再次坚毅的摇了摇手,然后正衣整冠,向南而拜,从容赴死。面对历史的必然,面对无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对忽必烈的利诱,文天祥做出了最决绝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此生最准确的注解。后人赞曰:“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公元前480年,温泉关一战,斯巴达人令不可一世的波斯王背脊一阵发寒。当波斯人狂妄的叫嚣着:“我们射向天空的箭会把太阳都遮住!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答道:“那我们就在阴影下战斗!”他在拒绝了波斯王封王的承诺后,毅然用鲜血挥就了为自由而战的史诗。面对50万虎狼之师,7000斯巴达人无力改变战局,但是,他们在史书上勾画了浓重的一笔。现在,温泉关的纪念碑上这样铭刻道:“异乡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大胆假设一下历史:如果当年项羽渡江,重整旗鼓,天下未必终姓刘;文天祥若变节,覆巢完卵,自保何错之有;斯巴达人若扔下武器,王仍为王,民仍为民??但是,在时务面前,他们视而不见,正因如此,人类的历史才多了几分慷慨淋漓,多了几分正气浩然,多了几分不朽的尊严。
    人生若喻为旅途,这些俊杰无疑都是成功的旅者。然而,命运微笑着说:“成功,往往比失败还要贫瘠。这便是俊杰,让所有人胆战心惊的选择,在旁人仰视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来的使命。
    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思维永远读不懂崇高圣洁的心灵。识时务者,或能成事,但绝非俊杰。


玩物尚志
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老舍先生曾有篇小说《恋》,讲济南有位庄亦雅先生,喜好收藏名家字画,慢慢地就喜好得有点偏执,有点变态,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侵入济南,邀他出任教育局长,他先不太情愿,但当游说客谈起如果不答应就没收他的字画,如果答应还送他很多好玩的东西时,他犹豫了片刻,终于答应了。老舍先生写道: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面。
    “玩物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会丧志?因为这些人玩物玩过头了,完全被物控制住了,当物和志发生矛盾时,物完全压倒了志,因此玩物丧志。
    然而,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发明、文化进步,其起源都是由于科学家、文化人、大师、工匠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正如米卢的快乐足球一定层次上帮助了中国足球的提升和打入世界杯,科学发现、文化创造的最初原动力决不是苦役,而是玩的兴趣。
    爱迪生的发明是出来的,牛顿的试验也是出来的,多少文豪的作品更是在创作的爱好驱动下出来的。即使上升不到科学、文化创造的层面,生活中的许多情趣、品格也是出来的,栽花养草、吹拉弹唱,都怡养性情,使人淡泊明志;至于说到某一领域的专家技师,更要有点的精神,面人的可能成了面人大师,根雕的可能创作出许多根雕作品。总之,有点的兴趣,可提升人的品位与志趣,比沉浸在酒色里要有志得多。
    踏青郊游、登山览胜、海滩嬉戏是玩,观赏春雨秋叶、夏荷冬雪也是玩;看碟看戏下棋打牌是玩,吟诗作画练书法养金鱼也是玩。玩物,使人充实,不单调、不无趣;使人心胸开阔、乐以忘忧。
    要做到玩物尚志,必须把握物与志的平衡;人是物的主人,不能使物成为人的主人,控制人;玩物尚志的境界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
    要有点朴素的哲学情怀、超脱的精神境界,才能玩物尚志。万物纷纷,终归是身外之物,而志是人内在的东西,常立常新,大丈夫不患无物,但患无志。玩物尚志,玩到酣然,方能成为行家专家;玩到悠然、淡然、超然,方可成为智者。


擒贼擒王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两方争衡,擒贼是大目的,擒王只是小手段。不然,诸葛亮平定西南,就不必对孟获七擒七纵那么麻烦。
  圣人说,将因急,必予缓。
  猝然擒王,并无胜算,即便侥幸得手,也有大麻烦——大树虽倒,猢狲还在,见机不妙,他们奔走四散,反倒星罗棋布、势成燎原,叫你无从戡乱。相反,为了不拖泥带水,你应该先去其羽翼,暂留其王。只要有,敌方就能星罗蚁聚,一切正常。作为整体的他们被一个
  牵控和麻痹,安稳落入你鲸吞蚕食的绝妙好计,这是我们常说的有虎先不打,看住一群狼,兵法上叫以计资敌。外围荡清,再玩起擒王的游戏,你尽可以手到擒来、随心所欲。
  兵法争竞如此,做人处事亦然。
  所有的功业都要先踏平外围的沟沟坎坎,理顺前行途中的牵牵绊绊,循序渐进,最后找到成功的所在与关键。如此,才叫水到渠成、功德圆满。这就是为什么西天取经之路那么远,也非得一步步地撵,而不许孙猴子一个筋斗十万八千的内里根源。延展到现实,该付出的必须付出,该承担的就得承担,谁也别想博彩式生活——走捷径,少绕弯。否则,只能是得一漏万,叫你悔不堪言。
一句话,先擒王是蛮干冒险、粗识短见;后擒王方能稳妥裕如、智慧超然。


好汉偏提当年勇
黄药师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想他一定在桃花岛上,对着潮起潮涌,回忆起华山论剑的往事。
    谁说好汉不提当年勇?真的好汉和英雄,一定会在人生的暮年提起当年之勇。这不是躲避现实,也不是无聊自恋,而是在守护一个人的尊严,是在对人生作无悔的总结,也是给后浪推前浪的青年一种启示:每个人都会老去,但他曾参与创造的历史,自有其价值。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突骑渡江初。这是辛弃疾所提的当年之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是陆游所提的当年之勇。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这是陈与义所提的当年之勇。
    美人迟暮,英雄气衰,这是谁也不可避免的人生规律。如果每个人都刻意将过去隐藏,让当年之勇消散在逝去的时光中,那该是一件多么无趣而悲哀的事。英雄如此,既是对自己历史的不珍惜,而对想创造一番事业的后来者也少了许多有益的教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追忆当年为完成巨著,忍辱活下来的那份勇气。这种穿透时空的当年之勇,至今让我们景仰不已。司马迁以毅力与勇气支撑自己,记录了众多英雄的当年之勇,如荆轲,如陈涉,如项羽,如李广,才有彪炳千古的《史记》。
    好汉不提当年勇,是对自己的一生不负责任,也是对人类的历史不负责任。
    胡适先生一再主张每个人都应写回忆录,即是此意。所谓功业大小、地位高低,是相比较而言的。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上天的厚爱,他必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当年之勇,因此他也完全可以毫不掩饰地述说当年之勇。
    唐德刚先生在《李宗仁回忆录》里,讲到他首次采访隐居在纽约的李宗仁时,李宗仁看来就像祖国农村里的一位老农夫。在他的力求下,李宗仁讲起了自己的当年之勇,让后人知道这样一位老农夫如何在28岁统一广西,旋即带兵北伐,指挥台儿庄大捷,一直做到代总统。
    好汉偏提当年勇,是对自己也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尊重。


书读百遍,其义不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书,无非两种:好读的和难读的。
  好读的,一遍两遍便明其意;难读的,十遍八遍仍云里雾里。
  这世界书呆子不少,痴迷书的,尽信书的,爬书山的,破万卷的……要知道:
  简单的事重复做,容易旁生枝节;困难的事重复做,容易累坏身子。
  好读的书,非要深究细考、添释加注,这书便不是当初那书,成了笔记;难读的书,即使读到云山雾罩,两眼昏花,也如蚍蜉撼树,太不自量。
  就如同一个孱弱之人去攀珠峰,不管怎么努力,终将徒劳而返。
  珠峰没变,他也没变,白忙。
  所以,一本书读懂了就放下。
  读上一百遍还不懂,没必要再读。
  要么扔掉,要么去问问别人。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哈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